醫生,請問你洗手了嗎?

 

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04年成立病人安全聯盟,提出的第一個宣言就是「乾淨的照護就是安全的照護」,手部衛生是當務之急。

 

目前國內外醫護人員洗手遵從率僅40~50%(世界衛生組織的目標是90%),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台灣尤其困難,門診量大、病患多,如果依照規定,照顧每個病人前後都要洗手,恐怕手都要洗破了。

 

一向謹守洗手規定的萬芳醫院外科部主任謝茂志屈指一算,他光是一個上午的門診洗手就超過50次,用掉一包半擦手紙。在病床與病床之間送藥、換藥、更換針頭……的護理人員更可觀了,如果依照標準,每執行一項工作就必須洗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黃露萩算了一下,她一天洗手超過百次。

 

雖然不忍,卻仍得持續要求,消基會曾經調查過,進出醫院後的雙手最多可驗出八萬多個細菌,比馬桶髒600倍,相當嚇人。為了便利醫護人員及民眾洗手,各醫院應該廣設洗手乳或酒精乾洗液、擦手紙,像北部某家醫學中心別說門診區、一般病房沒設,連急診室內的廁所也看不見洗手液蹤跡,這麼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列為醫院評鑑項目直接督促各醫院認真執行,才是全民之福。

 

提高洗手率的確能讓院內感染明顯下降。根據台大醫院2004年大力推動頗具成效的「手護神運動」,醫護人員洗手遵從率從43%飆至81%,院內感染率隨即從5.3降至4.3%。

 

有此具體成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委託醫策會舉辦全國各醫院品管圈競賽,希望各醫院更重視洗手運動,且將宣導對象從醫護人員延伸到病患家屬與社區。

 

根據疾管局的「台灣院內監視系統」,目前國內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全院院內感染密度約千分之4.2(國外可容忍的標準是千分之3~4),加護病房每月平均院內感染密度千分之11.6~16。疾管局副局長林頂指出,這套監視系統採「鼓勵通報」,鼓勵各醫院主動透過電腦上傳,提供疾管局整合、分析全國的院感狀況。

 

因為採取鼓勵通報,監視系統蒐集到的院感資料顯得破碎、不完整,不利於監控全台醫院,建議應該改為「強制通報」,美國目前已有20個州強制要求州內各醫院上傳院感資料,州政府能掌握更完整的資訊,嚴密監控院感變化。

 

加強偵測加護病房

 

從數字顯示,加護病房是院內感染的高風險區,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李友專引述國內外的臨床經驗數據:如果住進加護病房一星期,運氣好,沒死,有50%的機會得到院內感染;如果兩個星期還沒死,得到的機率為80%;如果三個星期還沒死,則有100%的機率得到院內感染。

 

更且,加護病房的病菌相當頑強,抗藥性較高,如果採用後線或最後一線的抗生素,即使擊退病菌,也可能損壞肝腎功能。尤其很多老年人住進加護病房,最後往往感染肺炎而死,「可能是院內感染所致,」李友專不諱言,這是全球醫界共同的問題,只能勸民眾別以為加護病房可得到更好的照顧而要求住進去,真正有必要才住進加護病房。

 

孫小姐的父親住進南部某地區醫院加護病房,未料,醫院竟然沒有認真執行感染管控,護士在加護病房與普通病房之間奔走(極易造成交叉感染),更荒唐的是,醫師沒有穿隔離衣就進入加護病房,「完全不符合加護病房該有的標準流程,」從事醫療相關工作的孫小姐難過地說,父親後來因肺炎過世,她高度懷疑與院內感染有關,因為父親曾被檢測出身上有鮑氏不動桿菌(俗稱AB菌,有「院內感染頭號殺手」之稱)。

 

偵測加護病房刻不容緩,李友專跟新加坡合作,將像鈕扣般大小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引入加護病房,戴在病人與醫護人員身上,可將醫護人員的各種醫療處置行為、病床移動、曾接觸過哪些人、停留多久等等全記錄,有效追蹤感染源。

 

運用科技全面偵測院內感染是當前趨勢,至少不亂槍打鳥,過去,感控醫師耗費很多資源,結果「偵測五個病人中只有一個是院內感染,在這過程中還會miss(錯失)其他已感染的病人,引發交互感染,」李友專認為,醫療資源有限,應該運用科技監控,提高打擊率(快速揪出受感染者)。

 

更重要的是,透過科技管制並分析病人使用的藥物種類、用藥數量、天數,將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險群先標示出來,監控抗生素使用。

 

「抗藥性菌株的控制是目前感控工作非常頭痛的問題,多到幾乎快要棄守了,」以傳染病防治研究發展為特色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院長璩大成憂心。濫用抗生素將使得抗藥性菌株愈多,病菌對人類的威脅也增強,增添治療困難。即使美、英、澳洲等國也難敵這微小生物的衝擊。

【康健雜誌111期 解悶救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