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

自西元1982年在美國爆發出血性結腸炎之後,這類型引起腹瀉的大腸桿菌(E. coli)就已被確認,其血清型主要為O157:H7。所導致的腹瀉可能由輕微的未出血到血便現象,而血便中一般無白血球的存在。常在約十歲以下之小孩及老年人引起之血便腹瀉,其中510%之此類病人會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及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及其他合併症。這類細菌會產生細胞毒素,稱為類志賀氏毒素(Shiga-like toxinsIII(此係由於其與S. dysenteriae之毒素類似),又稱verotoxins 12,產生毒素的基因係經由噬菌體帶入大腸桿菌中。此菌也具有特異的纖毛(fimbria),可以附著於腸粘膜上。

可由O157型大腸桿菌在MacConkey-sorbitol培養基中無法發酵山梨醇(sorbitol),以及其具有類志賀氏毒素之特性,或藉由血清型別之鑑定,或以DNA探針來證實其具有毒素基因或毒性質體等方法來加以確定。大多數病人沒有發燒症狀之現象,是這種疾病可以與桿菌性痢疾、腸道侵入性大腸桿菌或Campylobacter等菌種所引起的下痢區分之處。

*病例報告標準定義:

(一) 疑似(Suspected)病例:

腹瀉後合併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或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TP)之病例。

(二) 可能(Probable)病例:(兩者任一)

1、 從臨床檢體中分離出E. coli O157,但尚未判定其為H7或屬於產Shiga-like toxin者。

2、 臨床症狀符合且與另一確定或可能病例有流行病學上關聯者。

(三) 確定(Confirmed)病例:

符合實驗室之診斷要件者:(兩者任一)

1、 從臨床檢體中分離出E. coli O157:H7

2、 從臨床檢體中分離出不活動性(NM,無鞭毛)但產毒性(Shiga-like toxin)之E. coli O157:NM)。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大腸桿菌(E. coli)之血清分型主要依據二種抗原:O抗原,又稱表面抗原(Somatic Ag);H抗原,又稱鞭毛抗原(Flagellar Ag)。目前已知之STEC血清型約100多種,較常發生的致病原因菌主要為大腸桿菌O157:H7O157:NM,其他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如O26:H11, O111:H8, O104:H21等亦可能造成相同症狀的疾病。

三、發生情形(Occurence

目前感染情形以北美洲、歐洲、南非、日本、南美洲的南部及澳洲較為嚴重。在美國曾發生因漢堡烹調不當而爆發流行,甚至導致死亡;另有多次的流行是由未經滅菌的牛奶所造成,甚至還有些流行是以被牛糞污染的蘋果製成的果汁所造成。1996年在日本大阪地區之流行感染逾一萬人,並造成13人死亡。台灣地區截至19998月為止,尚未有確定的病例報告。

四、傳染窩(Reservoir

主要為牛隻;而人類亦可為傳染窩,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主要是發生於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類似沙門氏菌(Salmonella)引起的感染。最常因烹煮不當的牛肉(特別是絞肉)及生牛奶,另外亦如由志賀氏桿菌(Shigella)之直接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發生於家庭中或幼兒照護中心(托兒所、幼稚園等)或拘留所等處,亦可經由受污染之水源(如未經消毒之飲用水、游泳池水)引起傳染。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38天,通常為34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成人為1週以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其可傳染期長達3週左右。

八、感受性和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很少量的細菌即會造成感染,年幼及高齡為重要危險因子,而胃酸過少(hypochlorhydria)亦可能是一項危險因子。五歲以下的幼兒是發生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九、臨床症狀

可能有短暫發燒,然後有腹部絞痛、頻繁的無血性腹瀉、嘔吐,在12天內轉變為出血性腹瀉、燒退、腹部壓痛,再經410天痊癒。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通常發生於腹瀉開始後310天內,出現少尿、水腫、痙攣、全身出血現象,而可能導致慢性腎衰竭,甚至需要長期洗腎。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TP)較常發生在成年人,神經病變明顯。

十、檢體之採檢、輸送及鑑定

(一) 人體檢體採檢及輸送注意事項(如附表一)。

(二) 食品檢體採檢及輸送注意事項(如附表二)。

(三)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鑑定流程(如本章節後附錄一)。

十一、治療病患時注意事項

當患者出現腹瀉症狀時,須給予安靜的環境、補充水分,配合患者年齡給予容易消化的食品。對脫水或嘔吐、腹痛等不能進食之患者,給予靜脈輸液。千萬不可使用止瀉劑來治療病人,因會延長腸道內容物留滯時間,可能會助長人體吸收毒素而增加發生合併症的機會。患者主訴腹痛時,可謹慎施行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pentazocine類藥品(給藥標準:pentazocine 510mg/次)。Scopolamine系藥品(Buscopan, Spacoline等)因為也會抑制腸道蠕動,故應儘量避免。使用鎮痙劑(antispasmodic)次數不要太多,以避免產生副作用。

十二、抗生素治療時注意事項

有報告指出,使用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TMP-SMX)gentamicin而使病情惡化成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或使用抗生素也無法改善症狀。因此有人指出:可能係抗生素殺死了在腸道內增殖的細菌,而導致大量的毒素釋出成游離狀態被吸收,使得病情惡化。由於以上種種的疑慮,因此一般不鼓勵使用抗生素。日本厚生省建議在發現前驅症狀時,應儘速給予口服下列藥品:

(一) 兒童:FosfomycinNorfloxacinKanamycin

【註:Norfloxacin為錠劑(tablet),給予前先確認未滿5歲幼兒能用錠劑後,依患兒情形不同給藥,嬰兒不宜給予此藥。】

(二) 成人:FosfomycinNew quinolones (Fluoroquinolones)

(三) 目前日本多使用Fosfomycin,一天23g(兒童40120 mg/kg/日),34次服用。抗生素平均使用35日,當抗藥性產生時應立即停藥;在未使用抗生素時,可使用乳酸菌製劑(lactobacilli),乳酸菌製劑亦可與抗生素合併使用。另當靜脈輸液或使用抗生素後,症狀雖已改善,但常有可能在23日後,又發生症狀急遽惡化的情形,故此時亦不可掉以輕心。

(四) 早期預測或發現嚴重合併症產生之方法(如本章節後附錄二)。

十三、防治方法

(一) 一般人之預防方法:

1、 加熱處理:

(1) 該菌於75℃加熱1分鐘以上即可被殺死,故調理時應充分加熱(如絞肉中心必須加熱至所有粉紅色部分消失為止)。

(2) 避免食用生乳。

2、 冷藏保存:食品調理後,儘速食用,否則置於冰箱中保存。

3、 飲用水之衛生:注意飲用水的衛生管理(如加氯消毒或其他消毒劑的處理),尤其是使用井水或儲水槽時,更須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4、 器具之清洗:處理食品時,砧板、菜刀及容器等用具應充分洗淨,以防二次污染。

5、 手部之洗淨:處理食品之前,手部要清洗並保持潔淨。

(二) 最容易發生E. coli O157:H7中毒的牛肉之預防法:

1、 動物屠宰前必須清洗乾淨,以防止動物剝皮時污染屠體。

2、 屠宰場地面應儘可能保持清潔,以防止污染屠體,降低中毒事件發生。

3、 動物屠宰後,要用清水洗去屠體外表殘留的骨屑、血液或其他污染物質。

4、 分切室必須保持乾淨衛生,除把溫度降低外,常用清水(82℃以上)、殺菌劑或清潔液清洗分切板、加工設備及刀具。

5、 加工廠每天中午要固定清洗所有分切板、輸送帶;於上、下午之休息時間,員工要把分切板沖洗並換面使用,以減少污染源。

6、 教育消費者及餐廳員工務必把漢堡肉煎熟,其中心溫度須達70℃以上。如果沒有溫度計,可用肉眼觀察,如達上述溫度,漢堡肉中心呈灰色或褐色,但有時會呈粉紅色,汁液很澄清。

7、 煎熟之漢堡肉勿再接觸到盛裝生漢堡之容器或用具。

(三) 接觸者或患者之預防措施:

1、 當發生出血性腹瀉時,應立即接受醫師診治,並確實遵照醫囑,尤其是嬰幼兒及抵抗力較差的老人病例更不可大意。

2、 切實洗手。

3、 預防人與人間交互感染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洗手,排便後、用餐前、照顧過腹瀉之病患後,皆須用自來水及肥皂洗手;接觸過患者糞便後更須切實洗手,並以消毒用酒精消毒;而患者本身在排便後,同樣須洗手及消毒。

4、 處理患者糞便時,須戴橡皮手套;可能接觸到患者糞便時,須用逆性石鹼或70%的酒精消毒,再用大量清水沖洗。

5、 消毒:

(1) 消毒範圍:原則上是患者家中的廁所及洗臉臺,患者排便後曾接觸過的地方均須消毒(如門把等);老人院或托兒所發生感染情形時,該場所之廁所及洗臉臺均須消毒。

(2) 消毒用品及消毒法:使用規定濃度的肥皂或界面活性劑用布沾濕扭乾,擦拭上述場所,勿用噴霧;而基於環保觀點,勿用Cresol或甲酚。

(3) 睡衣、床單、襯衣等製品、碗盤:患者所使用之睡衣、床單、襯衣等製品,須用家用漂白水浸泡後再清洗;己遭患者糞便污染之睡衣、床單、襯衣等製品,則須先用消毒水浸泡再清洗;沾有患者糞便的物品,須用煮沸或藥劑消毒;碗盤則以洗碗精及自來水洗淨。

(4) 洗澡注意事項:患者應避免與嬰幼兒使用同一缸水洗澡,浴缸中的水亦應每日更換。

(5) 烹調食品時注意事項:家中有尚未痊癒之病人時,其病程進行期間,任何蔬菜等食品均須充分加熱處理過,烹調好之食物切勿用手直接取用或觸摸;在調理其他一般食品時,亦應洗淨雙手及調理器具;接觸過生肉的器具如砧板、菜刀、碗盤等,須用熱水消毒及洗手;因只要加熱75℃維持1分鐘即可殺死該菌,故食物須充分加熱煮熟,烹調後立即食用。

(6) 若考慮對無症狀之帶菌者給予抗生素,則大約投藥3天左右。目前對該菌之流行病學及臨床知識所知有限,為預防細菌隨糞便排出,而給予抗生素之情形相當多,須立即向帶菌者及其家屬說明清楚,並指導帶菌者洗手及消毒等方法。

(7) 如何確認細菌已呈陰性反應:如患者經至少連續2次(間隔24小時以上)糞便檢查結果呈陰性時(即在給予抗生素並停止投藥48小時後,有連續2次陰性檢驗結果),則判定為陰性。患者若正停職,可復職上班。無症狀的帶菌者若最近一次糞檢查結果呈陰性,則判定為陰性;但在集體發生時,為慎重起見,則須比照患者的認定標準辦理。

(四) 病人、接觸者及周遭環境的處理:

1、 向衛生主管機關報告:由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已列入「傳染病防治法」之第三類甲種法定傳染病,醫師在發現疑似病例或帶菌者時,應依法於24小時內向衛生單位報告。對該疫病突發流行事件之早期辨認及報告,在疫情掌控上尤為重要。

2、 隔離:由於極少量的病菌即會造成此疫病的傳染,所以為避免經腸道傳染,病人不能去處理任何食物,亦不能照顧小孩或其他病人;必須等到連續2次糞便檢體或直腸拭子檢體檢驗為陰性時,才可以解除隔離限制(第一次檢體應於服用最後一劑抗生素48小時之後採檢,而兩次檢體採檢應間隔24小時以上)。

3、 消毒:糞便及被污染的物品必須經由適當消毒,如當地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則糞便可直接沖入化糞池中,而不需經過任何事先消毒程序。

4、 檢疫:不需要。

5、 接觸者管理:接觸者一旦腹瀉時,就不能去處理任何食物,亦不能去照顧小孩或病人;必須等到腹瀉停止且連續2次糞便檢體或直腸拭子檢體檢驗為陰性時,才可以解除限制。所有接觸者都必須於排便後、處理食物及照顧小孩前,確實以肥皂將手洗乾淨。

6、 調查接觸者和傳染源:一些可能造成疾病散播及流行的場所內,應對處理食物者、員工及兒童照護中心的兒童等進行細菌培養。而將可疑食物去做細菌培養的作法,在對於散發性個案的處理上,相對地較不具效益。

7、 特定療法: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對水狀腹瀉及有脫水現象的病人是相當重要的。以抗生素治療E. coli O157和其他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之效果並不確定,有證據顯示:以TMP-SMX治療,可能會加重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等併發症。而以ampicillinquinolone治療,尚無證據顯示會使病情惡化。

(五) 大流行時之措施:

1、 對於任何急性血便腹瀉案例,即使尚未鑑定出致病原時,都應立即報告衛生單位。

2、 嚴密搜尋可能的傳染媒介物(如食物和水),並且評估人和人之間傳播的可能性,並利用流行病學調查之結果來訂定控制流行的方法。

3、 不食用可疑的食物並追蹤其來源外,在大規模共同感染源之食因性突發流行事件中,如能立即的反應且收回可疑的食物,常可阻止疫情的擴散。

4、 如果懷疑是因水所引起的大流行時,應宣導民眾將水煮沸並於飲用水中加氯消毒,否則不使用該水源。

5、 如果是與游泳活動有關的流行事件,應立即關閉可疑之游泳場所,直到能提供有效之加氯消毒措施或適當的衛生設備,足以使泳池及水源無受排泄物污染之虞為止。

6、 如果可能是由牛奶所引起之流行時,應將牛奶徹底滅菌或煮沸。

7、 一般並不建議以抗生素做預防性投藥。

8、 加強對民眾宣導有關排便後洗手的觀念及其重要性,必要時並提供洗手肥皂及個人用紙巾。


附註:

1.「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之傳染途徑、診斷、檢驗、治療與處置法規」如本章節後附錄三。

2.「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病例調查表」如本章節後附錄四。

附表一:人體檢體採檢及輸送注意事項

檢體種類

採檢注意事項

運送注意事項

固體檢體

以無菌木棒挖取血便中心部份約1 g,至無菌廣口瓶中。若無法取得足量糞便時,可改用Carry-Blair採樣作直腸拭子。

標示姓名、性別、年齡、送檢日期及送檢單位於外,採檢後,當日室溫運送至疾病管制局(細菌性疾病組)或其合作醫院檢驗室檢驗;注意封口,勿使檢體乾掉。

液體檢體

直接將檢體裝於無菌廣口中,或以無菌吸管吸取再裝入瓶中。(採檢量約1 mL)。

標示姓名、性別、年齡、送檢日期及送檢單位於外,採檢後,當日室溫運送至疾病管制局(細菌性疾病組)或其合作醫院檢驗室檢驗;注意封口,勿使檢體流出瓶外。

 


附表二:食品檢體採檢及輸注意事項

檢體種類 

採檢注意事項 

輸送注意事項 

固狀食品

以無菌小刀或其他用具,將食品切成小塊,至少取200 g至無菌袋或無菌廣口瓶中冷藏。

標示清楚,置冷藏箱中(內放冷藏劑,不可使用乾冰冷凍),儘速運至實驗室。

液狀食品
或飲料 

採樣前先攪拌混合,再依下法擇一使用: 

  

(1)直接倒入或以無菌杓子至少取200 mL至無菌容器中冷藏。

 

標示清楚,置冷藏箱中(內放冷藏劑,不可使用乾冰冷凍),儘速運至實驗室。

  

(2)將長的無菌管子或吸管伸入液狀檢體中,至少吸取200 mL,開口處用手指捏住後移入無菌袋或廣口瓶中冷藏。

標示清楚,置冷藏箱中(內放冷藏劑,不可使用乾冰冷凍),儘速運至實驗室。

  

(3)若液狀檢體以大桶裝時,用Moor swab伸入檢體中放置數小時(若可能時),再將swab移入已含適當增菌培養液(如出血性大腸桿菌增菌培養液,EEB)之容器內。

標示清楚,儘速運至實驗室,不一定需要冷藏。

 

  

(4)當檢體非黏稠時,可取12升,以濾膜過濾,再將此膜移入已含適當增菌培養液(如EEB)之容器中。

標示清楚,儘速運至實驗室,不一定需要冷藏。

 

冷凍食品 

依下法擇一使用

 

  

(1)若為小包裝之冷凍食品,不需解凍或拆封直接送驗。 

標示清楚,應置絕緣容器中,繼續保持冷凍狀態(可使用乾冰)。 

  

(2)用滅菌過鑽孔器,由檢體的一邊通過中心至另一邊,重複至檢體量達200 g以上。 

標示清楚,應置絕緣容器中,繼續保持冷凍狀態(可使用乾冰)。 

  

(3)用已滅菌或消毒之槌子、鑿刀等器具弄成碎片收集至少200 g,放入無菌容器中。 

標示清楚,應置絕緣容器中,繼續保持冷凍狀態(可使用乾冰)。 

  

(4)穿無菌手套或以無菌塑膠袋內面翻出取檢體,至少200 g 

標示清楚,應置絕緣容器中,繼續保持冷凍狀態(可使用乾冰)。 

  

(5)切下或鋸下至少200 g的冷凍肉或水產品。 

標示清楚,應置絕緣容器中,繼續保持冷凍狀態(可使用乾冰)。 


附表二:食品檢體採檢及輸注意事項(續)

檢體種類 

採檢注意事項 

輸送注意事項 


生畜肉或生禽肉

依下法擇一使用

(1)戴上無菌手套後,將雞屠體、雞塊和肉塊等,直接放入無菌袋中,再加入100500mL之適當增菌培養液(如EEB),震盪揉後,取出檢體,封緊袋口。

(2)以無菌紗布擦拭屠體表面之大區域(50cm2後,將紗布置入已裝有適當增菌培養液(如EEB)之容器中。

(3)用已浸過緩衝液或0.1 peptone溶液之拭子,擦拭檢體後,將拭子的頂端放入適當增菌培養液(如EEB)中。

(4)取部份檢體之肉塊和表皮等,至少200 g放入無菌塑膠袋或廣口瓶中冷藏。

(5)取家禽頸部表皮200 g,放入無菌容器中。

同固狀或液狀食品或若已收集於增菌培養液中應儘速送至實驗室

乾的或脫水食品

已滅菌之中空管由檢體之上方至下方,經過中心點穿過,緊握頂部,將管內檢體移入無菌容器中,在不同部位重複數次直至取達200 g以上;亦可使用滅過菌之藥匙和壓舌板等採樣器具進行採樣。

標示清楚,保存在緊密防濕的容器中,儘速運送至實驗室,不必冷藏。

殘餘物、垃圾及碎屑

必要時先以無菌小刀切成小塊,再以無菌藥匙和壓舌板等用具,至少取樣200 g,放入無菌袋或廣口瓶中冷藏。

如固狀或乾的食品,儘速送驗。

環境及
器皿檢體

用已浸過滅菌緩衝液或0.1 peptone溶液之棉棒拭子,擦拭器材表面或環境表面(塗抹面積50 cm2),將拭子放入適當增菌培養液(如EEB)中。

包裝標示清楚,冷藏儘速送驗。

收集15公升的檢體至少200 mL):

(1)取事件發生前的用水檢體,包括冰箱內的水瓶、冰塊和貯水池的水。管路內的水,應於水流過10秒鐘後收集;自來水則於流過5分鐘後,再自水龍頭之出口處檢液,裝入無菌瓶子,需低於瓶口2.5公分。

(2)以過濾膜方式取水檢體。

(3)Moore Swabs取水檢體(置48小時)至含適當的增菌培養液(如EEB)中。

標示清楚,密封,可以不需冷藏,儘速運至實驗室。

罐頭食品

將罐頭放入塑膠袋或以鋁箔紙包住送驗,在無菌操作檯上開罐(檢驗前須先消毒其表面)。

標示清楚,不一定要冷藏。

附表二:食品檢體採檢及輸注意事項(續)

備註:

(1)出血性大腸桿菌增菌培養液(EHEC Enrichment Broth, EEB):

西士敏(cefixime               0.05mg/L

西蘇羅錠(cefsulodin      10.0 mg/L

萬古黴素(vancomycin   8.0 mg/L

將西士敏、西蘇羅錠、萬古黴素先分別溶解於5 mL之去離子水中,經已滅菌之0.45μm孔徑之濾膜行過濾滅菌後,加至已滅好菌之mTSB培養液,混合均勻,即可使用,最後pH7.3 ±0.2

(2)修飾後胰化酪蛋白大豆培養液(Trypticase Soy Broth Modified, mTSB):

胰化酪蛋白大豆培養液(Trypticase Soy Broth   30.0 g

磷酸氫二鉀(K2HPO4                                                1.5 g

膽鹽(Bile salts No.3                                                   1.12 g

新生黴素溶液(Novobioicn solution                      0.2 mL

蒸餾水                                                                                1000 mL

不含新生黴素溶液之mTSB基礎培養液,攪拌溶解後,分注入合適三角瓶中,經121℃,滅菌15分鐘,最後pH值為7.3 ±0.2。將新生黴素溶解於5 mL蒸餾水後,經已滅菌之0.45μm孔徑之濾膜行過濾滅菌後,加至4550℃已滅菌之mTSB基礎培養液1000 mL中,混合均勻,即為mTSB培養液。

 

 

錄一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鑑定流程 

一、檢體採樣:

以血便檢體為主,裝在糞便採檢瓶中,若無法取得足量糞便時可改用Cary-Blair採樣,室溫運送至檢驗室。

(一) 固態檢體:採檢量約1 g

(二) 液態檢體:採檢量約1 mL

(人體檢體採檢及輸送注意事項詳見附表一)

二、糞便檢體前檢查:

(一) 固態檢體:加入生理食鹽水混合均勻。

(二) 液態檢體:直接混合均勻。

三、接種於選擇性培養基:

取出12白金耳量混合檢體塗抹至sorbitol MacConkey agar(sMac)選擇性培養基,置於37℃培養1824小時。

四、挑選可疑菌落:

sMac培養基中,sorbitol發酵菌呈桃紅色或粉紅色;sorbitol非發酵菌,如E. coli O157:H7呈白色。

五、次培養及生化試驗:

(一) 挑出可疑菌落次培養至Nutrient agar,隔日再作oxidase試驗及血清型別鑑定。

(二) 挑出的可疑菌落同時作生化鑑別試驗,包括TSI, sorbitol, lysine, indole, citrate, ureasemobility試驗。

(三) Nutrient agar及生化試驗培養基均置於37℃培養1824小時。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反應特性如下:

*TSI斜面培養中:(A/AG

斜面:黃色,為lactosesucrose發酵菌

下層:黃色,為dextrose發酵菌

因發酵產生氣體,培養基龜裂

不產生HsS,故不變黑

*O157血清型中別為sorbitol非發酵性。

*lysine, indole, citrate, urease, oxidase試驗反應分別為++---。

六、確認試驗:

(一) O157血清型別鑑定。

(二) H7血清型別鑑定:O157血清型別鑑定陽性,並且運動性陽性者,再作H7血清型別鑑定。

(三) 毒素試驗:以逆向被動乳膠凝集(Reverse Passive Latex Agglutination; RPLA)或聚合酵素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式測試Verotoxin 12

備註: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鑑定流程圖詳如下頁。

附錄二 

早期預測或發現嚴重合併症產生之方法 

有約1%的出血性結腸炎病例(合併多次水樣性腹瀉、劇烈腹痛、血便等症狀)有惡化成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或腦部病變的可能。

一、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好發於嬰幼兒期,其三大特徵為

(一) 急性腎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

(二) 小血管病變溶血性貧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三) 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

*當患者出現嚴重的血便、腹瀉、嗜眠、末稍白血球增多等情形時,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的可能性相當高。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初期出現之症狀與檢查結果如下:

(一) 症狀:少尿、水腫。

(二) 檢查結果:

1、 尿液檢查:尿蛋白、血尿。

2、 血液生化檢驗:

LDHlactic dehydrogenase)上升、血清bilirubin值上升。

除上述情形外,患者尚有紅血球數減少,血紅素(hemoglobin)低下、出現破裂的紅血球碎片、血清BUNblood urea nitrogen)、creatinineGOTGPT皆上升等等的異常情形出現。

 

若無血便情形,亦應注意少尿、水腫等症狀,且須12日作一次檢查(至少每日檢查尿液一次)。住院病患每日作一次檢查,儘可能快速地確立診斷為要。當發現上述症狀及檢驗數據時,最好立即將病患轉診至能處理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之醫院接受治療。

二、腦部病變通常較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早或與其同時發病,腦部病變的前驅症狀有頭痛、嗜睡、饒舌、浮躁、幻覺等,若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時,估計約數小時至12小時後將開始出現痙攣、昏睡等情形,須預做準備以因應。

附錄三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之傳染途徑、診斷、檢驗、治療及處置流程 

 

 

 
  螢幕快照 2011-06-21 上午8.21.33.png  

 

 

 

 

 

 

 

 

 

 

 

 

 

 

 

 

 治療方式

1. 症狀療法(經口、靜脈補充液體) 

2. 發生HUS時,投與抗血栓劑(HeparinAspirin等)

3. 血漿交換血小板輸血

4. 透析療法(腎衰竭顯著時)

5. 其他:Vero毒素抑制劑(陸續研發中)之使用

備註

1. 急性期的糞便培養(Sorbitol MacConkey培養基):要注意發病3日以後的檢出率降低

2. Vero毒素(VT1, VT2)的證明

arrow
arrow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