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3-sources  

根據一篇前瞻式人口基礎世代研究結果,攝取魚類時的客觀生物標記、血清長鏈omega-3多元不飽合脂肪酸(PUFAs)值較高,與第2型糖尿病長期風險較低有關。
  
  東芬蘭大學營養流行病學客座教授Jyrki K. Virtanen博士等人在發表於1月糖尿病照護期刊的報告中解釋,飲食因素中,來自魚類和其他海鮮的長鏈omega-3 PUFAs、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十二碳六烯酸(DHA),因為對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對糖尿病的發炎、肥胖、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等風險因素有益而備受關注。
  
  但是,之前的研究結果,有關長鏈omega-3 PUFA對於第2型糖尿病風險有利或是不利的結果大多互異。Virtanen博士指出,目前的研究與之前多數研究的差異在於,使用客觀生物標記作為血清omega-3 PUFA的測量方法,而且,之前的研究少有使用客觀生物標記,或許正可以解釋他們的結果有所不同。 
  
  研究者也探討汞對糖尿病發生率的影響,這方面的污染是否影響了長鏈omega PUFA的效果。他表示,儘管攝取魚類的甲基汞曝露相對較高,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汞曝露對於第2型糖尿病風險並無影響。
  
  研究者解釋,芬蘭的第2型糖尿病漸增,需要更多預防方式。Virtanen博士表示,因為之前的結果不一致,我們希望釐清血清長鏈omega-3 PUFA和第2型糖尿病的關聯。
  
  在2012年,對12篇前瞻世代研究、平均追蹤11年、總共438,000名研究對象的資料進行的統合分析(登載於Diabetes Care. 2012;35:930-938)結論指出,攝取魚類或魚油和糖尿病發生率並無負相關。不過,東方和西方飲食之間有差異,亞洲人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比較低,美國研究對象較高。
  
  Virtanen博士解釋,還未充分暸解為何這些研究結果有差別,但是,地域性差異可能與遺傳差異相關,或者可能是由於魚類的食用或製備方法有差異。 
  
  在他們的研究世代中,包括了「Kuopio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 Study (KIHD)」共約2,000名42-60歲男性,這些人在1984–1989年間還沒有糖尿病,研究者以血清omega-3 PUFA和他們的頭髮汞含量作為曝露生物標記,至於飲食攝取,則是以4天的進食紀錄評估。
  
  他們分析研究結果和第2型糖尿病發生率的關聯,以自我填寫之問卷和葡萄糖耐受測試進行評估,研究開始後第4、11和20年進行血糖測量,並將紀錄連結到醫院出院資料以及糖尿病藥費保險資料。
  
  Virtanen博士解釋,血中omega-3 PUFA提供了優於飲食評估方式的客觀曝露生物標記,因為可以避免依賴有關飲食攝取之記憶。某些研究使用之飲食評估方式的隨機誤差可能會減少研究關聯,因而只能解釋無效發現。
  
  平均追蹤19.3年之後,422名男性(19.2%)發生糖尿病,血清長鏈omega-3 PUFA濃度最高(>5.33%總血清脂肪酸)之前四分之一者的第2型糖尿病發生率風險,比最後四分之一者低了33%(趨勢P值 = .01)。
  
  相對的,以4天的進食紀錄評估,吃魚或攝取EPA加DHA,則與風險無關。研究者觀察指出,這最能反映出4天的進食紀錄無法準確評估攝取的食物,一般一週通常最多吃1-2次魚類。
  
  Virtanen博士的團隊曾經指出,曝露於甲基汞(主要來自魚類)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減少了血清omega-3 PUFA對於KIHD研究對象的助益。
  
  他指出,有關魚類環境污染和第2型糖尿病風險之關聯的資訊相當少,有些研究提出汞曝露和胰島素阻抗性有關。
  
  但是,長期汞曝露之標記— 頭髮汞含量— 在此次研究中和糖尿病風險無關。Virtanen博士指出,而且我們也沒有發現α-亞麻酸(ALA)[飲食中來自植物的必需脂肪酸]的關聯。因此認為「有關減少糖尿病風險」的研究結果是針對來自魚類的長鏈omega-3 PUFA。
  
  他指出,目前有關第2型糖尿病的資料很詳細,因此在追蹤時容易發現並診斷。不過,需要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更多研究,以更清楚暸解攝取魚類對於第2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
  
  資料來源:http://www.24drs.com/professional/list/content.asp?x_idno=7048&x_classno=0&x_chkdelpoint=Y

arrow
arrow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