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常說「多一分太鹹,少一分食之無味」,其重要性可見一般。在今日,鹽的供應型態除了傳統的食鹽外,尚有精製鹽、低鈉鹽、岩鹽、竹鹽、湖鹽、有機鹽及複方鹽等。近年來市面上充斥著琳瑯滿目,有著健康訴求,且包裝精緻的各式各樣複方鹽,但也不時傳出以工業鹽混充食用鹽的黑心案例。

  為配合目前複方鹽盛行的市場行銷狀況,衛生署已於95年1月16日修正「食鹽衛生標準」,明定複方鹽之原料鹽應符合該項標準,包括氯化鈉含量、重金屬容許量、水不溶物等。一般而言,市售複方鹽,除鹽成分外,可能添加之成分有抗結塊劑如二氧化矽,營養添加劑如碘化鉀、碘酸鉀,調味劑如胺基酸、核苷酸,以及其他氯化鈉替代品如氯化鉀等;食鹽添加此類成分,可能影響產品水不溶物含量,惟此類成分,仍須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的各項規定。

  近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發布,在20件包裝食鹽樣品中,鉛、鎘及銅含量均符合衛生署公告的「食鹽衛生標準」,但有3件的氯化鈉含量低於95%,因此有「產品不符標準,或我國未對複方鹽進行管制」之誤解。其實,現行的「食鹽衛生標準」有規定複方鹽中原料鹽的氯化鈉含量以乾重計不得小於97%,不過因為複方鹽添加了其他配方,會導致最終成品的氯化鈉含量低於97%,因此並非該些產品不符標準。

  衛生署及世界衛生組織對成人的「鈉」建議攝取量為每日不超過2400毫克,大約為6公克食鹽。攝取過高的鈉會造成水腫,甚至引發高血壓等症狀,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對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會有不良影響。根據中央研究院之調查研究,國人每人每天食鹽的攝取量約在10至12公克之間,足足超出建議攝取量的一倍,其中大部分是來自飲食中過多的加工食品所致,包括醃漬食物、魚乾、肉乾等。因此,建議大家日常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避免吃太多口味過重的食品,並記得「少鹽、少油、少糖」及「高纖、高鈣」的三少二高飲食原則。對於鈉攝取量需限制的民眾,除應選用低鈉鹽外,並應遵照醫師及營養師的指示限制鹽的食用量。

為減低或控制鹽的攝入量,可採取以下的方法:
1.烹調食物時儘量減少或不使用食鹽,並改採低鹽分調味醬料,如低鹽醬油等。
2.在進食前先試味,不要隨便添加食鹽。
3.減少外食及加工食品,如罐頭食品、醃製肉類、薯條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