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裡面有強酸,怎麼可能有細菌能存活?過去,醫藥界一直相信消化性潰瘍是由情緒性的壓力及胃酸引起,當澳洲的馬歇爾醫師提出「細菌引起消化性潰瘍」的說法時,曾被醫界駁斥「瘋人瘋語」,馬歇爾乾脆以自己做人體試驗,喝下幽門螺旋桿菌證實是細菌引起潰瘍,這項突破性的研究,讓他獲得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形容:「先知通常是孤獨的」,當時雖然沒有人相信馬歇爾的發現,他鍥而不捨的堅持,才有了今日醫學上的突破。

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貝利馬歇爾(Barry James Marshall)來台訪問,在醫界掀起旋風。1951年12月30日出生在澳洲內陸小鎮的馬歇爾從小表現優異,他於1974年完成西澳大學的醫學學位,並在皇家伯斯醫院擔任住院醫師。

馬歇爾看到許多胃潰瘍出血的病患,他和同在醫院服務的病理學家羅賓華倫醫師(Dr J. Robin Warren),在病患胃中靠近潰瘍處發現神秘的細菌,沒有胃潰瘍或慢性胃炎症狀的病患身上卻找不到這種細菌。

馬歇爾著迷於這種後來被命名為Helicobacter pylori的新奇神祕螺旋狀有機體,決定專攻腸胃病學,致力研究這些細菌。1983年馬歇爾在比利時舉行的一個國際醫學會議中發表他的研究,提出「胃潰瘍是直接由微生物所引起並且可以在兩周的抗生素療程後被完全治癒」的說法,但無法取得聽眾的信服,有人甚至批評他是瘋人說瘋語。

馬歇爾堅持不懈,1984年他成功利用鉍與抗生素的組合,治療了許多胃潰瘍病患,但無法證明將螺旋狀細菌導入人體中會引發胃潰瘍。由於缺乏人體的試驗對象,他決定在自己身上試驗,他喝下混濁且味道惡臭的細菌溶液,一星期後,他開始出現症狀,透過內視鏡檢查,原本正常的胃壁變成嚴重發炎,他「以身試菌」證明這種細菌會在人體中引發疾病。

雖然他曾遭到不少醫學機構抵制,但最後結果證明他的假設是正確的。馬歇爾的「細菌引起消化性潰瘍」理論目前已被國際科學界廣為接受,並得到很多榮耀肯定。2005年秋天,諾貝爾委員會頒發醫學獎給馬歇爾及華倫,肯定他們「開創性的發現」。

邀請馬歇爾來台的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說,從馬歇爾的研究歷程,可以給年輕的研究者一個啟示,當研究過程出現不同的意見或看法時,它可能是新的發現,千萬別輕易的否定,堅持下去,才能有知識的創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