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若曦收到胤禩(八阿哥)的情書時的嬌羞模樣
繼續補充一點小常識,如果常看宮廷戲劇的人都會發現兩件事,一就是大臣晉見皇帝時,都會拍兩下袖子,再跪下。
另外一個,就是大臣的袖子,有如小叮噹的百寶袋一般,什麼東西都塞的進去。
首先來解釋一下那個神奇的袖子,其實因為他們衣服穿了很多層,其中在內層大約距手腕約現在尺寸20公分處縫製了一個口袋,袋口朝斜上方,只固定袋口,袋底不固定。
盛物後,無論胳膊怎樣運動,口袋自然下垂,不影響胳膊運動。行走時,只要胳膊稍微彎曲,載物的口袋就自然依附在胳膊上了,也不可能搖擺。
所以拍兩下袖子,就是為了防止在口袋裡面偷藏刀子或是匕首,用來刺殺皇上,所以才會要求臣子都一定要拍一拍。
回到劇情,德妃對於被打的14阿哥甚是心疼,(4:35)說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出自:孝經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翻譯是:仲尼在杏壇裏居住。曾子在那兒侍候著孔子。
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 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曾參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 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14阿哥對於4阿哥沒有出手相救這件事情很不諒解,其實對歷史稍有研究或是有看完整部連續劇的都知道,4阿哥和14阿哥雖然是同一個媽媽生的,但是感情卻不好,反而4阿哥跟13阿哥比較好,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因為德妃烏雅氏當初生下四阿哥時(康熙17年),還只是一個「答應」,出身非常不好,加上當時清朝宮廷規定不可以讓親生母親帶自己的小孩,以免變成母后專政,所以就把雍正過繼給佟貴妃養,因為佟貴妃的小孩也剛好夭折,加上佟貴妃也很喜歡小孩,所以就答應了。後來康熙25年時,13阿哥胤祥出生,但是母親章佳氏很快就死了, 所以也就交給佟貴妃一起帶大。
雖然烏雅氏因為生了雍正,讓康熙很開心,不過也只晉升為德嬪(康熙18年),還是沒有很好,後來在康熙20年時才升格為德妃,直到康熙27年生下14阿哥,但是這時候14阿哥就可以由自己扶養了,德妃晚年得子,加上14阿哥個性鮮明,自然比較受寵。
後來佟貴妃在康熙28年過世,結果德妃卻不是很想接回雍正,導致雍正和德妃關係有了裂縫。因此有事情還是常常跟13阿哥胤祥商量。
上面有提到「答應」、「嬪」、「妃」,大家可能比較常聽到的是嬪妃,其實嬪跟妃是不一樣的
差別在於清朝後宮妃嬪的第八個等級。其中答應又記為大答應和小答應。清朝後宮總分為八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答應只能有一名宮女侍候,嬪跟妃就可以四個人伺候。
不同等級的後宮也有人數限制,不是想要多少就可以有的,康熙時,后妃制度逐漸完善,將之分為八等級,分別為;
- 皇后1人
- 皇貴妃1人
- 貴妃2人
- 妃4人
- 嬪6人
- 貴人不限人數
- 常在不限人數
- 答應不限人數
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康熙皇帝擁有後宮正式封號的嬪妃就有79人,而光緒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
當然,給的例銀和奉祿也有差,可以參考這邊:跟我一起再看一次步步驚心吧-8
清入關前,後宮稱福晉或格格。努爾哈赤的妻子稱福晉,尊稱大福晉。皇太極時,使用妃的稱號。順治帝時,妃和福晉、格格並存。只是福晉和格格已經低於妃的封號。
至於格格的稱呼,之前有提過:跟我一起再看一次步步驚心吧-1
雍正碰了軟釘子,13阿哥就來跟他聊聊,真是非常好的知己,雍正也說,他知道康熙的脾氣,虎毒不食子
出處:宋朝釋普濟《五燈會元· 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曰:“惡習虎不食子。”
意義:老虎雖然凶猛,尚且不吃虎子。比喻人不論如何狠毒,也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
胤禛感嘆,母親和自己的弟弟都不了解自己,知我者13弟呀
這句話也有出處,戰國時代有一個人叫管仲,又稱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穎上郡穎水之濱人。管仲出身貧賤,曾與好友鮑叔牙一起經商,在坎坷的生活中,兩人結成了深厚的友誼,被後人傳為美談的管鮑之交。管仲曾經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結果兩個心裡苦悶的男人,卻同時擠到一個地方去了,還叫人家請他們喝茶,談笑之中,說了清茶淡飯難逢友(第十集12:51)
這句話出自:宋,黃徹著「䂬溪詩話」
提到司馬溫:溫公題趙舍人菴云:「清茶淡話難逢友,濁酒狂歌易得朋。」雖造次間語,亦在于進直諒之益,而退便辟之損也。
清茶:指漫有糖果點心配搭的茶水。淡飯:指沒有酒菜下飯的食物。多用來形容待客的飲食簡樸。
說的是簡單的茶水粗飯難得遇到好朋友,喝酒唱歌還比較容易得到朋友
另外雍正說20板子對14弟來說算還好,並非是雍正心狠
打板子這件事有兩種可能:
一:14阿哥經常練武,也算人高馬大,所以20板子算是打板子中數量少的,所以應該還好。
二:相傳清朝庭杖多半是由高手執行,此類高手可以控制力道,如果是熟識的人或是上面有交代要輕打的,他們就會指把力量用在表皮,看起來是皮開肉綻,鮮血淋漓,但其實只有輕微外傷,敷點上等的金創藥或是休息幾天自然就會痊癒。
要是遇到心狠的或是之前結怨有人暗算等等的,就有可能打到表面淤血,但是其實筋脈具傷,更有可能骨頭斷裂之類的,沒有躺個三兩個月或是幾年根本無法走動。
當然,康熙應該是不會至樣對待14阿哥,所以應該也只是打個出血,敷兩天藥就沒事了。
結果,你看過沒幾天,14阿哥就出現了,還提醒若曦:花開堪折直須折(16:13)
這兩句是出自:唐朝˙杜秋娘的「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原意是說明了青春歲月的可貴,勸人須及時把握這人生的春天,好好努力。的確,孩提時是懵懂幼稚的;年老則是體衰力竭;惟有青春少年時,反應迅捷,頭腦靈敏,豪情萬丈,正是學習的好時機,豈容輕忽蹉跎?
這邊14阿哥是提醒若曦把握時間,不要錯過跟八爺在一起的機會了。
後來14果然貼心,把若曦的心願帶給八爺,請良妃找了繡花的藉口,讓若蘭進了宮。
當然,若曦也是手藝精巧,繪了梨花給良妃,讓良妃好是開心,還講出了梨花詞
(這些古人都非常厲害,隨便講個梨花詞,就可以背出來了.....神)
梨花詞,出處你已經知道了,是金‧丘處機《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
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葩堆雪。靜夜沉沉,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
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萬化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瑤臺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寫的是:
春天的氣息廣闊無邊,每年寒食節前後,正是梨花盛開的時節。遠望梨花,就像展開的白色錦繡,雖然沒有繁複的紋路,卻有花香四處飄散,白玉般的花枝和花苞上,綻放著繁花似雪。在沉靜的深夜裡,梨花的周圍浮動著美麗的光芒,溫柔的月色和潔白的花朵溶成一片清冷的氣氛。不論是人間或天上,都因為這片燦爛的銀白色霞光而變得剔透明亮。
補充一點地理,良妃住的地方是鍾粹宮
其實就在坤寧宮旁邊
若曦問了若蘭八爺胤禩的事情,若蘭說:其實不恨,只是不原諒。
如果年紀還小,可能不太能體會這種感覺
我簡單舉個例子看看是不是能讓你比較清楚:
鍾無艷中的一段
情感消逝有分三種階段:
第一是怒衝衝:只是一時之氣,並不是真的想要離開
第二是恨綿綿:愛意消逝,只剩悔恨
第三是淡淡然:毫無感覺,心灰意冷
若蘭對胤禩就是淡淡然了。
生日當天,又是一堆人來找若曦了(若曦當初要是出宮沒留下來,不如就在紫禁城附近找個好地點開茶樓吧),13阿哥好意提醒若曦:
你這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小性子,還指不定何時鬧出事端
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意思是: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事業犧牲,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最後胤禛臨走之前,送了一盒禮物給若曦(35:07)
電視中沒有交代這是什麼,只見若曦打開禮物之後,莞爾一笑。
其實在原著中有提到,這是胤禛請李衛去西北買回來的三瓶小東西,裡面裝的分別是依里木的樹膠、海乃古麗(鳳仙花)的汁液和奧斯曼的汁液。
這三種東西是維吾爾族女子的用品。奧斯曼的汁液是墨色的,維吾爾族姑娘從一出生,她們的母親便會用它來給女兒描眉毛,這樣她們才會有新月般的黑眉。
海乃古麗則是殷紅的,小姑娘們會用它來塗指甲,用時包在指甲上,幾天後拆去,就會有美麗的紅指甲。
至於依里木的樹膠則是梳小辮子時用來定型的,效用像定型髮膠,使用後她們的髮辮即使經過旋轉跳躍,也仍然整齊漂亮,不會散開。
這個禮物看得出四爺的細心,因為考慮到若曦是生長在西北,所以才托李衛從西北帶回來,而若曦的會心一笑,除了喜歡這禮物之外,就是欣賞四爺的這份細心,
另外原著中也提到張曉其實是維吾爾族人,童年時是生活在西北地區的,因此對那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
之後若蘭死前(第28集9:00),她和若曦在述說西北的種種與水果食物之事,若曦能够對答如流也不奇怪了。
當夜,若曦也發現玉檀跟他是同天生日,就一起去花園聊聊。
若曦也跟玉檀說,當初也是看他懂得進退,才留他在身邊,玉檀謙虛的回說:只是窮則通變而已。
此句出自:周易·係辭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窮在易經的解釋是極限的意思,所以翻譯是,事情到了極限,就需要改變,改變了就豁然開朗了。
正當他們兩位在以月亮當父母一般祭拜時,康熙卻出現了,問了原因之後,就哀傷的離去。
若曦告訴玉檀:那張龍椅,就像王母娘娘的玉簪,把康熙和他的兒子隔開了(40:09)
王母娘娘的玉簪你可能沒有多少印象,在中國的民間故事中,王母娘娘的那隻玉簪,不僅僅是划掉了康熙和他的兒子們,也划開了牛郎和織女。
康熙48年4月,又出塞去玩了(9月才回來)(其實康熙在2月先去了五台山,但是劇中沒有交代,反而是隔年才去五台山)
結果太子胤礽真是白目,人家王爺說酒逢知己千杯少,竟然就叫人家划酒拳
酒逢知己千杯少,出自: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三回:“二人也把別後之事,談了一番。三人俱備大悅。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總不厭倦。
幸好胤禩(八阿哥)即時解圍:
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出自: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張千,可不道:'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孩兒,我且不吃,一發等你吃了這鐘,湊個三杯,可不好那。”
怎知就在若曦與八爺戀情加溫之際,14阿哥(胤禵)竟然偷溜出來找八阿哥,還來找若曦想辦法:
若曦感嘆胤禩能有胤禵這個好兄弟,真是難得,胤禵說:這可是水泊梁山的情義
水泊梁山,是引用自水滸傳裡面的梁山泊,也就是大家常說的108條好漢,
故事大致上可分為三段:第一至第四十回講述的是各個好漢的故事,它們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第四十一至第八十回講述的是好漢們在梁山集合,形成了以宋江為寨主的梁山山寨,並發動一系列對官僚惡霸及附近城池的戰爭,直到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講述的是梁山好漢歸順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的戰爭,到最後鳥盡弓藏,悲壯死亡的故事。
會這樣說,其實就是說14跟8可是交心間換帖的好兄弟的意思。
八爺偷偷在樹林中箭14爺,結果還是不小心被太子知道了,太子假借抓賊名義,偷襲他們,於是八爺就為了14阿哥擋了一箭(果然是梁山好漢呀)
這邊真是笑死我了,太子果然做人很失敗,
暗箭傷人,並非一定是用弓箭,只要是在暗地裡面使用手段陷害人,都可以用這個成語,
典故是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
那年夏天,五月裏,鄭莊公在宮前檢閱部隊,發派兵車。一位老將軍潁叔考和一位青年將軍公孫子都,為了爭奪兵車吵了起來。潁叔考是一員勇將,他不服老,拉起兵車轉身就跑;公孫子都向來瞧不起人,當然不肯相讓,拔起長戟飛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潁叔考早已不見人影了。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間,鄭莊公正式下令攻打許國。鄭軍逼近許國都城,攻城的時候,潁叔考奮勇當先,爬上了城頭。公孫子都眼看潁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裏更加忌妒起來,便抽出箭來對準潁叔考射了一箭,只見這位勇敢的老將軍一個跟斗摔了下來。另一位將軍瑕叔盈還以為潁叔考是被許國士兵殺死的,連忙拾起大旗,指揮士兵繼續戰鬥,終於把城攻破。鄭軍全部入了城,許國的國君許莊公逃亡到了衛國。許國的土地於是併入了鄭國的版圖。
另外從這次也可以看到14阿哥武功了得,把太子手下的弓箭全部掃開(無雙亂舞?),難怪日後康熙叫他去做撫遠大將軍。
幸好此時敏敏出手相救,讓太子撲了個空,蒙古將軍也勸太子放棄,以免驚動王爺或是皇上,被興師問罪
興師問罪:
出自: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翻譯是: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一夥人去上門責問。
簡單的說,就是怪罪下來的意思。
但是八爺也知道太子會窮追猛打,所以只好令下人演一場天衣無縫的戲,將他燙傷
天衣無縫,出自《神異經》:「西荒有人,不讀五經而意合,不觀天文而心通,不誦禮律而精當。天賜其衣,男朱衣縞帶委貌冠,女碧衣戴勝皆無縫。」
故事是說唐朝有個御史名叫郭翰,乘著月色在庭院中枕臥。忽然之間,有一股清風襲來,風中帶有香氣,郭翰覺得很奇怪,就仰視空中,看見有人冉冉而降,一直落到郭翰面前,原來是一個年輕女子。這女子生得明豔絕代,光彩溢目。她穿著黑色薄綢衣服,拖曳一件白色的羅紗披肩,頭上佩戴翠翹鳳凰的帽子,足登瓊文九章的華鞋。郭翰看得心神盪漾,整理一下衣襟,下床跪拜參見,道:「沒想到尊貴的仙人突然降臨,願您賜下德音。」女子翩然一笑,開口說:「我是天上的織女。」郭翰慢慢地看出織女的衣服連一條衣縫也沒有,就問她為什麼,織女就對郭翰說:「天上的衣服本來就不是用針線縫的,自然就不會有針線縫過的痕跡呀。」
此句成語是用來比喻某事物或計畫詳密完美,沒有一點破綻或缺陷。
太子沒抓到人,又跑進敏敏的帳棚,隔天當然是遭人一頓數落,幸虧王爺看在康熙的面子上,沒多計較,還幫他打圓場,說太子只是沒放過蛛絲馬跡
蛛絲馬跡,出處:清·王家賁《別雅序》:“大開通同轉假之門,氾濫浩博,幾凝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
指的是從掛下來的蜘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從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後來看到敏敏的暗示,若曦就去見14阿哥了,一進帳棚,14阿哥就哼起歌來(第12集18:38)
恨登山臨水,手寄七絃桐,目送歸鴻。
出自:北宋‧賀鑄《六州歌頭》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 五都:漢時以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為五都。此處泛指宋各大都市。 |
後來,敏敏要求若曦嬌他唱戲,若曦就唱了一首黃梅調,而且是最有名的那首: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套裝扮一看就知道是梁山伯與祝英台了,
梁山伯祝英台《十八相送之五:月下老人、塘中留儷影》
(山伯):送子觀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兩旁。(英台):他二人分明夫妻樣,誰來撮合一爐香。(山伯):月老雖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雙,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間鳳求凰!(英台):梁兄啊!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泥塑木雕,難把口兒張,觀音大士把媒來做,來來來我們替他來拜堂。(山伯):賢弟愈說愈越荒唐,兩個男子怎能拜堂!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若曦已經講一半了,剩下的我簡單補充:
祝英台被父母許配給別人,而梁山伯剛好成為知縣回鄉要娶祝英台,梁山伯知道了這件事後,非常難過,就死掉了。
結果祝英台並不知道,卻在出嫁當日,轎子經過梁山伯墳前,刮起一陣大風,祝英台下轎發現是梁山伯的墳,此時墳地裂開,祝英台掉了進去,就變出兩隻蝴蝶飛走了。
八爺聽了新鮮,主要是因為黃梅調在康熙時期還有沒出現,是在乾隆時期才在地方傳唱,所以八爺覺得新奇、沒聽過也是正常的。(奇怪,塞外臨時哪來的戲服?)
最後,讓大家回憶一下八爺和若曦最甜蜜的時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