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Fever)的機制
人體體溫的調節在下視丘(Hypothalamus)的前部,理論上認為在此處有一個體溫定位點(set-point),為了維持固定的體溫,隨著定位點的高低人體會做出各種生理反應;正常體溫為攝氏37度,變動範圍為11.5度,一般而言,清晨溫度最低,下午四到六點為最高。

發燒是指體溫定位點的上升,當身體遭受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毒素等異物入侵時,身體內的發炎細胞(包含有B淋巴球、單核球及吞噬細胞等)會釋放出內源性發熱物質(endogenous pyrogens),這些內源性發熱物質包括有IL-1IL-6TNFINF等,隨後這些物質會刺激下視丘產生前列腺素E2,此前列腺素E2會使得體溫定位點上升,隨著體溫點的上升,身體會作出兩個重要的生理反應,一是週邊血管的收縮,以減少熱能的流失;二是寒顫(shivering)動作的出現,以增加熱能的產生,因為身體熱能的流失減少及熱能的產生增加而達到體溫上升的目的,也因此可以解釋發燒的病人因週邊血管的收縮而出現四肢冰涼。
病毒、細菌、毒素等

B淋巴球、單核球及吞噬細胞等

IL-1(IL-1α
IL-1β)IL-6TNF(TNFαTNFβ)INF(interferonα)

下視丘

前列腺素E2

體溫定位點上升

熱能的流失減少、熱能的產生增加

發燒

發燒(Fever)及體溫上升(Hyperthermia)
發燒是指下視丘體溫定位點有上升而引起中心體溫的升高,體溫上升(Hyperthermia)則指中心定位點的溫度並沒有上升,但中心體溫卻升高,其引起的原因如下:

1.
身體熱能的產生增加

a.
激烈運動:運動使身體氧氣消耗量增加,而產生熱量。
b.
甲狀腺功能亢進:因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增加,而產生較多的熱量。

c.
惡性體溫上升(Malignant hyperthermia):常見於粒腺體病變的病人,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之後體溫立刻上升,合併有肌肉僵直及橫紋肌的溶解(Rhabdomyolysis)造成血液中CPK的濃度升高,而Myoglobuloin的急遽上升造成腎小管的壞死,進而導致腎衰竭,此病可預先注射dantrolene sodium加以預防。

d .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大部份見於曾經服用phenothiazine-like agents的病人,治療上也是用dantrolene sodium
2.熱能的流失減少

a .
穿過多的衣服:常見於嬰幼兒因過多衣物包裹而導致體溫上升。
b . Atropine
中毒
c .
中暑:因週遭環境溫度很高,身體熱能不易釋放,而使過多的熱能留在體內導致體溫上升。
d .
外胚層發育不良(Ectodermal dysplasia):由於汗腺的異常,使得排汗減少,導致身體散熱不良,而形成長期發燒的現象。
e .
脫水


3.
夏季熱:常見於東方的小孩,在三、四歲以下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而於夏季凌晨時體溫升高,但大多不超過39度,這時可用冰枕加以治療,或將室內冷氣設定在22度左右,則夏季熱可以完全退燒。

4.Central fever
:又稱constitutional fever,主要原因是身體內體溫調節中樞因受到疾病影響而發生障礙,進而導致體溫上升,與夏季熱不同的是,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不限於夏季。

5.Postinfectious hyperthermia
:在遭受嚴重感染後的病人,於治療痊癒後仍會有持續數週的發燒,與夏季熱不同的是,此發燒可能源自於持續性低度發炎反應的結果,這時可以使用NSAID,若使用NSAID,之後就會退燒,而停藥後會再燒起來,則有可能是Postinfectious hyperthermia

6.
藥物引起的發燒:一般在使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才會發生,其特徵為當藥
物投予時體溫會上升,停止服用藥物72小時之後,體溫會恢復正常;剛開始使用藥物,不會引起發燒,平均使用三週後,才有可能出現藥物引起的發燒,引起發燒的藥物有下

a .
抗生素類:Penicillins,Cephalosporins
b .
抗痙攣類:
Phenytoin,Carbamazepine
c.
化療藥物:
Blomycin,Daunorubicin,Cytarabine,L-asparaginase
d .
心臟血管用藥:Hydralazine,Methyldopa,Aldomet,Quinidine

發燒的型態


發燒的型態可分為下列幾種:

1. Hetic fever
:溫度上下變動激烈且超過攝氏1.4
2. Intermittent fever
:發燒時,每天溫度升高,但均會回到正常體溫
3. Remittent fever
:發燒時,每天溫度升高,但均不會回到正常體溫
4. Continuous fever
:發燒時,體溫升高,均無法恢復正常體溫,但溫度上下變動小於攝氏0.3
 
發燒的原因及診斷

發燒的原因可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因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所造成,可能為
1.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發燒、咳嗽、流鼻水

2.
中耳炎:經由耳鏡的檢查,可以看到耳膜有紅腫的現象

3.
肺炎:有部分肺炎不容易有明顯的症狀,且聽診時不易查覺,所以必須接受胸部X光檢查

4.
泌尿道感染:尿液檢查可以看到白血球增多,尿液的細菌培養可以確定菌種,一般而言,以大腸桿菌居多

第二類:膠原血管性疾病,常見的有幼年型風濕性關節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紅斑性狼瘡(SLE)、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等,必要的檢查包括有anti-nuclear antibodyanti-DNA antibodyRA factorC3C4

第三類:惡性疾病,常見的有白血病、惡性淋巴腫瘤、胎兒母細胞瘤,必要的檢查包括有骨髓切片、腹部超音波及胎兒蛋白等
第四類:不明原因的發燒,這是指發燒超過一個星期,而且再經過一個星期的詳細檢查,依然找不到發燒原因
 
發燒的治療

退燒的方法有很多種,略述如下

1.
酒精擦澡:這是古老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藉由酒精的揮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來達到降溫的目的,但是因為酒精擦澡會引起很厲害的血管收縮,反而有礙於身體的散熱,所以不應該當作良好的退燒工具

2.
冰枕:冰枕的作用在於降低周遭環境的溫度,對於非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體溫上升,譬如中暑,具有良好的療效,但是對於發炎反應所引起的發燒,譬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由於冰枕並不能使體溫定位點下降,所以冰枕並不適用於因發炎反應所引起的發燒

3.
藥物:常見的退燒藥物有三種

I. Acetaminophen
:這就是市面上的普拿疼,只有退燒效果而沒有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藥物過量時會造成肝臟及腎臟的傷害

II. Aspirin
:退燒效果良好,但是在水痘患者身上使用時,有可能會造成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在蠶豆症病人身上也盡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溶血反應
III. NSAID
:退燒效果不錯,但是它的副作用包括有上消化道出血、腎毒性、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胃部不舒服,常見的藥物有IbuprofenDiclofenacIndomethacinNapoxenKetoprof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快樂小藥師 的頭像
    快樂小藥師

    快樂小藥師 Im pharmacist nichts glücklich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