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Nile Fever 西尼羅熱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為病毒所引起而透過蚊子傳播之發熱疾病,通常造成病人持續約一週以內的發熱症狀,典型的症狀類似登革熱。初始症狀包括:發熱、頭痛、疲倦、關節疼痛、肌肉酸痛,有時會有噁心、嘔吐,部分會出現結膜炎及畏光的現象。另外也可能會有淋巴結腫大或是軀幹部位出現皮疹,最嚴重併發症會有致命性的腦炎或腦膜炎。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s)
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是一種單股RNA病毒, 為黃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 黃病毒屬(genus Flavivirus)。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首度於1937年在烏干達的西尼羅區的一名發燒婦女身上發現及培養出來.曾在以下地方發生群突發(outbreak):埃及(Egypt)、以色列(Israel)、印度(India)、法國(France)、羅馬尼亞(Romania)、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另在非洲的部分地區、地中海地區北部、西亞地區廣泛散布(widespread)。在北美地區,自1999年紐約發現群突發事件後,西尼羅熱即由美國東岸逐漸往西岸蔓延, 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幾個北方的州(如緬因州,阿拉斯加)沒有病例,2002年,2003年全美通報及死亡病例分別為4156/300名以及9862 /264名。除了美國之外北美洲的加拿大及墨西哥也相繼傳出疫情.病例之發生係取決於病媒蚊之密度而有其季節性,北美洲每年三月到10月為好發期(8月底9月初到達最高)。發生地點主要在鄉村地區,偶而也會在城市及郊區爆發流行。


(四)傳染窩(Reservoir)
鳥類是自然界主要宿主,蚊子則扮演傳播病毒(transmitter)的角色;
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主要是馬)則是因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後成為意外宿主(incidental host).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主要經由病媒蚊之叮咬傳染。目前已知的有近60種病媒蚊,例如:熱帶家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單紋家蚊(Culex univittatus),凶小家蚊(Culex modestus),尖音家蚊(Culex pipiens),地下家蚊(Culex molestus); 白線斑蚊(Ae. Albopictus), 以及白肋斑蚊(Ae. Vexans)等等。台灣可能傳播西尼羅熱的蚊種以家蚊屬為主。其他文獻報告過可能的傳染途徑有: 經由器官移植或是輸血而傳染; 受感染婦女經由胎盤或哺乳傳給小孩; 也曾經有發生過實驗室人員因操作不慎而被感染的例子。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通常約2~15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不會直接經由人或其他哺乳類動物傳染給人,受病毒感染的病媒蚊可能終身傳播病毒。病媒蚊的感染大部分來自鳥類。


(八)感受性 (Susceptibility)
人對西尼羅熱的感受性沒有性別或年齡的差異。80% 感染者都沒有症狀,其他有症狀的20%病人中, 尤其以老年人容易有嚴重的腦炎、腦膜腦炎甚至死亡的情況!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1. 臨床症狀
大部分是無症狀的,少數約20%的患者被帶病毒之病媒蚊叮咬後,約2至6天(潛伏期間距為2至15天)會產生臨床症狀,典型初始的症狀包含:急性的發燒、頭痛、關節痛、肌痛、疲勞,另外少數也會發生丘疹般塊狀紅疹(Maculopapular rash),淋巴腺腫大, 或是一些腸胃道症狀(如嘔吐或腹瀉)。另外有少數人(約為1/150)會有嚴重的神經學症狀, 包括腦炎(約佔其中的2/3),腦膜炎(佔1/3)以及少數以急性無力性麻痺症候群(Acute flaccid paralysis syndrome)來表現的脊髓炎.

2. 疑似病例
有「西尼羅病毒感染症」相關流行地區旅遊史或與其他確定病例在流行病學上有關聯,且符合臨床表現者,為疑似病例。

3. 可能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要件,若經由EIA找出血清中西尼羅病毒特異性之IgM抗體,但未能在同一個或與其後之血清樣本中,證明有西尼羅病毒特異性之血清中和抗體者,為可能病例。

4. 確定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要件,且包含下列情形任一者為確定病例:
(1). 西尼羅病毒特異之血清抗體效價有四倍以上之變化;
(2). 在身體組織、血液、腦脊髓液(CSF)或其他體液中,分離出西尼羅病毒或找出特異的西尼羅病毒抗原或基因序列;
(3). 經由EIA找出血清中西尼羅病毒特異性之IgM抗體,且在同一個或其後之的血清樣本中,找出西尼羅病毒特異性之血清中和抗體。


(十)實驗室診斷
1.最有效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是測IgM抗體, 利用antibody-captur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MAC-ELISA)的方法,自病人血清或腦脊髓液採得檢體.急性期跟恢復期比有四倍以上之變化為陽性.
2.由於血清學的結果可能跟其他同屬黃病毒疾病(如登革熱,日本腦炎,黃熱病等等)產生的抗體有交互作用, 當有其他懷疑時應該進一步做更具特異性的檢驗 plaque-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 (PRNT)
3.也有嘗試用PCR 的方法來診斷,不過因為病毒血症(viremia)的時期很短,所以臨床上並不實用
4.同樣地病毒培養的陽性率也很低, 除非是在解剖的檢體中.





(一)預防方法
1.宣導民眾做好孳生源清除工作,以及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包括:住屋加裝紗窗、紗門,出入高感染地區宜穿著長袖衣服與長褲、以及在裸露部位噴防蚊液。
2.如果發現死鳥,請勿空手接觸或清除死鳥。若有大量禽鳥死亡,應與當地衛生或農政主管機關聯絡處理。
3.在社區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監測病媒蚊密度及明瞭該社區的孳生源所在,以利孳生源清除工作。
4.於「捐血者健康標準」中,加入輸血規定:自西尼羅病毒流行區離境日起,暫緩捐血一個月,以防範輸血感染西尼羅病毒。


(二)病人、接觸者及週遭環境之處理
1.通報:如醫師發現疑似病例(尤其是有相關流行地區旅遊史,或病人與其他確定病例在流行病學上有關聯者),應比照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於發現後24小時內,報告當地衛生主管機關(該疫病後續將公告為指定傳染病,並比照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之防治措施進行防疫)。
2.隔離:實施血液及體液的防疫措施,病人居住之病房應加裝紗窗、紗門。病人應睡在蚊帳內,本措施應實施於病人發病後至少5天,或直到病人不發燒為止。
3.即時消毒:無。
4.檢疫:無。
5.接觸者之預防接種:無。
6.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調查病人發病前2週及發病後5天停留地點,以尋找是否還有其他未通報或未診斷之疑似病例。
7.特定治療方法:無。(目前並無特定的治療方法, 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三)大流行之措施
當疫情發生時,應著手下列防疫措施:
1、擴大疫情調查:
(1)確實落實疫情調查工作,不可拘限於住家或工作地點。
(2)追查前一波的病例,以切斷感染源。

2、緊急噴藥:
以成蚊為對象
(1) 噴藥時機
a. 於接獲確定病例通報之24小時內完成第1次噴藥(空間噴灑)。4至7日後進行第2次噴藥工作(空間噴灑及殘效噴灑同時進行)。
b. 在1個月內同村裏有3例以上通報個案時,則立即展開噴藥工作。
(2) 噴藥範圍:涵蓋個案家戶內外及同村裏之各建物內外及其10公尺內 之畜(禽)舍、草叢及竹林等場所。
(3) 作業方式
a. 空間噴灑:以使用超低容量噴霧機為原則,將定量之藥劑均勻噴灑於病媒蚊經常活動棲息場所的空間中,以直接殺死帶病毒之雌蚊。
b. 殘效噴灑:使用動力式噴霧機將定量之藥劑均勻噴灑於病媒蚊經常活動棲息場所的物體表面上,使其於停息時,因接觸藥劑而死亡。

3、擴大衛教宣導
(1)加強醫院診所的衛教宣導:為遏阻疫情的擴大,應加強流行區的醫院診所訪視,請醫師提高警覺,有疑似病例就醫時立刻通報,以掌握所有可能被感染者。
(2)提醒民眾知道西尼羅熱已進入流行期,希望民眾提高警覺,若有任何疑似西尼羅熱症狀時,可主動至衛生所抽血檢查。
(3)有可能暴露於蚊蟲叮咬的人,應使用符合環境衛生用藥規定的防蚊液。

4、病媒蚊密度調查。

5、孳生源清除﹕依據監測病媒蚊密度,調查並消除病媒蚊之孳生源。孳生源清除範圍以病人曾活動的地點附近為主,重覆進行調查及清除工作,直至中斷傳播循環。

6、進行禽鳥之血清抗體調查,以提供有關禽鳥受感染之盛行率及受影響的區域等資訊。

7、醫事人員再教育﹕除加強醫院診所的衛教宣導外,還須積極辦理醫師再教育講習,提醒醫師西尼羅熱的診斷及治療,以免延誤任何疑似個案的通報。


(四)國際間防疫措施
應嚴防由人、飼養之禽鳥、馬匹及病媒蚊等動物,經船舶、航空器或陸上交通工具,將病原由流行區域傳播到世界各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