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妹問我一個問題:學長,放射性碘是吃的還是照的?
我回答她:有口服也有針劑。
她說:可是我們補習班老師(好像姓白...)說,所謂放射性碘的治療,就是用放射線照射脖子,照一照甲狀腺腫就消了!
不是這樣的,我想那位老師可能有點誤會了!
放射性碘分為口服I125及口服I133,注射碘為I133血清蛋白型。
服用碘的理由,是因為碘的有機化是甲狀腺細胞特有功能,雖然不如正常甲狀腺細胞,腫瘤細胞仍保有此一功能,即使是分化不良性的甲狀腺癌細胞仍然具有像正常甲狀腺細胞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功能,對碘的親和力也較身體其他部位細胞高400-600倍。所以能有效的將放射性碘帶入甲狀腺細胞中,而由於放射性碘所釋出之β射線在組織中射程僅約2毫米,因此對甲狀腺旁正常組織影響不大,對身體其地部位細胞影響極微。所以當您服用過放射性碘後,大部分的放射性碘會被甲狀腺所吸收,並釋放出輻射線,達到臨床上治療的目的。
用法為:口服10到30單位的碘-131,在3天或1星期之前進行全身碘-131掃描。碘-131經由口服之後,自腸胃道吸收會大量聚集在甲狀腺。由於大部份的碘-131都聚集在甲狀腺,因此它對其他身體組織的影響小,而且比外用射源的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副作用更小。碘-131會聚集在甲狀腺組織也會聚集在甲狀腺癌細胞,因此利用貝他射線破壞甲狀腺細胞及甲狀腺癌細胞,可以清除這些組織。也可利用碘-131聚集的特性作全身掃描以追蹤甲狀腺癌症是否有復發或轉移。
另外如果是第一次開刀之後的根除性治療,碘-131治療或掃描的時機是在開刀之後一個月,身體自然分泌的甲狀腺素減少到最低的時候。如果是已服用甲狀腺素的病人,進行碘-131治療及掃描之前,病人必須先停止服用甲狀腺素約4個星期,使體內之甲狀腺濃度減少到最低, 如此可以增加碘-131被甲狀腺癌細胞的吸收,以增加治療的效果及診斷的正確性。這期間必須注意甲狀腺機能不足的症狀。
一部份的碘-131口服之後,會經由尿液排出去,因此在上完廁所之後,應勤加洗手,並請多喝開水。
部分患者會需要用到高劑量的碘(超過30毫居禮〈mCi〉),大劑量放射碘治療依法規需住院隔離數日
順便提一下副作用:
有些病人口服碘-131之後,在3天至2個星期之間,會發生頸部的腫痛。 這種症狀大部份都是短暫性的,應該在兩週內會消失。如果病人腫痛厲害,則應經由門診的醫師,開具消炎止痛的藥。口乾舌燥偶而會發生,這是因為一部份的碘-131 會被唾液腺所吸,影響唾液腺功能。多喝酸梅湯、多嚼口香糖應可改善症狀。
其他較長時間以後,一部份的碘-131會被骨髓吸收,影響造血的功能。這種情形發生的機率很低。因此我們建議定期的給內分泌科醫師追蹤檢查。碘-131治療絕不會引起脫髮之類的問題。至於碘-131的治療是否會引起癌症的比例增加?碘-131治療已使用將近50年,目前有的醫學研究資料,並沒有因此而引起增加癌症機率的確切證據。
比例上來說:
1. 頸部疼痛(約7-9%):由於放射碘於殘存甲狀腺中作用,可能導致頸部疼痛,可透過藥物減緩不適。
2. 噁心(約5-7%):服藥後可能發生,隨時間逐漸改善,可減少進食量及透過藥物減緩不適。
3. 放射性唾液腺炎(約1.9%):症狀有可能口苦、口乾、疼痛、腫脹。如能補充足夠的水分、檸檬水、酸梅或口香糖,將可促進唾液腺的分泌,減少上述症狀產生。
4. 放射性膀胱炎(小於1%):由於放射碘主要經由腎臟隨尿排出,因此多喝水以增加尿液排泄,除了可以降低膀胱炎發生之外,亦可降低患者接受的全身輻射劑量。
治療後注意事項
1. 出院後三日內盡量避免接近懷孕婦女及八歲以下之兒童;與成年家屬或共同生活者則盡量保持一公尺以上之距離,並減少接觸(建議每日不超過四小時)。
2. 女性病患在大劑量放射碘治療後半年內不要懷孕,若有哺乳者三個月內不可餵乳。
3. 男性病患在大劑量放射碘治療後半年內不建議與配偶懷孕。
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以下事項需要病患的配合:
1. 服藥前後半小時減少進食量,可降低『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之情形發生。
2. 多漱口及使用酸梅或口香糖等可促進唾液腺的分泌之物品,可有效減少『放射性唾液腺炎』發生。
3. 盡量補充足夠水分,以增加尿液排泄:由於原子碘主要經由腎臟、膀胱隨尿液排出,因此補充足夠水分及增加尿液排泄,除可有效降低『放射性膀胱炎』發生外,亦可降低患者接受的全身輻射劑量。
所以目前所使用的碘-131,大部份都是以膠囊的形式給病人服用,較為方便。膠囊與我們平常感冒時所服用的膠囊一樣,並沒有特別的味道。依據規定,於安排的時間,至核醫科口服即可。
另外,台中現在已經沒有高劑量的放射性碘治療了,之前中榮有,後來取消了,所以現在要做治療,要到台北或是高雄才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