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密度檢查, 主要就是要找出患有骨質疏鬆的人, 標準上還是要用所謂的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 測定出來的數據有所謂T-score和Z-score, 一般來說, T-score 是和30歲成年人做比較, 而z-score則是和同年齡的人比較, 數字的含意是"標準差", 是統計學的一種指標。測出來的數字如果在差異小於1個標準差(+1或–1), 是正常的, 如果小於-1, 也就是小於1個標準差, 則是有所謂骨量減少, 或口語上稱輕微的骨質流失; 而測出來如果小於-2.5, 也就是小於2.5個標準差, 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Z score大多是用做參考, 而不是用於診斷。
DXA機器長得像這樣:
原理:
但是像這樣大型的X光儀器, 一來它太大台, 二來它有放射線, 所以在一般的社區篩檢時候, 似乎沒那麼適合。
所以像超音波這類較為小型的測量儀器, 因此就被開發出來做為一般社區篩檢之用, 但是由於超音波的測量變異較大, 而且國際間還是以DXA為診斷標準, 所以就算超音波測量出來發現異常, 還是建議至醫院再以DXA做確認是否真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我們在社區常見的的骨質密度篩檢, 都是長得像這樣, 把腳放進去, 測量腳跟的骨密度。
這種型態的機器操作簡單, 又快速, 適合大量的社區篩檢用, 但是很多患者在測量時, 常常會面有難色, 因為不知道前一位測量的人, 腳是否乾淨, 是不是有香港腳, 或是有脫屑的問題, 因為對這個檢查怯步。二來它要脫鞋 脫襪, 有些人覺得麻煩。
因此考量到這些原因, 加上我們診所並不是大量的篩檢, 所以決定採用測量手腕骨或小腿脛骨的機器。因為一樣是利用超音波的方式, 所以如果篩檢異常, 還是建議至醫院再做DXA確認。
機器的外型是像這樣, 基本上就是一台電腦, 加上一支專用的超音波探頭。
它是利用正常骨頭, 和骨質疏鬆的骨頭, 其密度不同, 而音波在不同介質傳導時的速度會不同, 經過計算來測得接近DXA測量的數據。
其骨質密度專用的超音波探頭, 測量原理如圖示:
開機畫面:
為了更加準確, 每次開啟時都要先做校正:
機器本身有內建各個人種的數據, 所以我們要選擇亞洲人。(常然如果有外國人來檢查, 就要依據不同人來做選擇)
由於方便施做, 大多數可以選擇以手腕骨做檢查。操作者就是將探頭對著繞骨來回做180度的檢測。(其實除了繞骨, 也可以測量手指, 小腿脛骨, 或是足背等位置, 就視情況來做選擇。)
原廠的示範影片:
所以就是做來回的測量...
完成後, 可以得到像這樣的畫面, 同一個人的紀錄都會存在電腦中, 可以和之前做的結果做比較。
主要還是要得到T-score和Z-score兩個數據, 由圖示也可以比較容易了解和標準的差異;
測量上每人次大約需5~10分鐘, 因為如果機器發現測量的時候有異常, 也會自動要求操作者重做, 所以檢測時間較足跟型的機器來得更久。
也因為在測量之前需要輸入基本資料, 年齡, 性別...等, 所以我們建議採預約的方式, 可以在受測者來診間之前就先將資料輸入好, 以節省大家寶貴的時間囉。
以上內容感謝沙吉醫師的分享,詳細內容請參考:http://ssagy.pixnet.net/blog/post/2957580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