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癲癇與癲癇症
 
癲癇─俗稱「羊癇瘋」,癲癇發作是起因於腦細胞一時性的過度放電(俗稱漏電)所引起的一種臨床現象。癲癇病人很多,據統計約佔總人囗的百分之一,即台灣約有廿萬癲癇病人。各種先天遺傳或後天因素,包括腦部受傷、感染、發炎、缺氧、中毒、退化性或代謝性障礙,都可能使腦神經細胞受到損害而容易放電。
 
癲癇發作的症狀,與放電的部位有關,病人常表現出昏迷狀態。如果整個腦部同時放電,病人出現意識昏迷、全身抽搐、囗吐白沬或大小便失禁,叫作「原發型泛發性抽搐性發作」,以前又叫「大發作」。如果整個腦部同時放電,病人只有短暫的發呆及簡單的顏面手腳重複動作,叫作「原發型泛發性失神性發作」,以前又叫「小發作」。另外有些是整個腦部放電,病人出現全身肌肉張力驟失、肌肉抽搐躍動或點頭痙孿,這些都歸類於「泛發性發作」。
 
如果發作時腦部只有局部放電,病人有奇怪的感覺或只有局部抽搐(一邊手、腳),也有時呈自動症(俗稱靈魂出竅、著了魔的失神現象)等,叫作「局部性發作」。病人可能只有莫名其妙的恐懼、心悸、頭暈、腸胃不適、對眼前景物有似曾相識或陌生的感覺,有時病人會喃喃自語、肢體曾覺得麻癢、局部肢體動作(如擰抓衣服、遊走)、抽搐或乏力。
如果病人在整個發作過程中都沒有意識障礙,叫作「單純型局部性發作」。
如果在發作過程中有意識障礙,則叫作「複雜型局部性發作」,這類病人常有雙目凝視、嘴嚼、舔舌或手腳出現自動症狀。
有時局部性發作會進行到全身抽搐,叫作「繼發型泛發性發作」。
 
病人在大發作過後體力耗盡,全身酸痛,小發作時會表現不尋常的行為,身心都受到煎熬,還要承受外界異樣的眼光,真是有苦只有自己知。
 
對於找不到任何原因,但有重複再發生的癲癇發作,在臨床上稱之為『癲癇』(具慢性、再發作特徵),須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如果每次發作都有特殊或特定因素(如發燒、感染發炎、喝酒、低血糖、代謝異常、服用某些藥物等)才發生,雖是一次的癲癇發作,但不能稱之為癲癇,僅以『癲癇症』(不一定再發)稱之,對這些病人,只要減少或去除這些特定因素後,病人的癲癇發作機會就會大幅度的減少,或不會再發生了,而這些病人也就不須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了。
 
二、 癲癇發作的原因
 癲癇發作的原因很多,常見的癲癇發作的身體因素有腦中風、腦瘤、頭部外傷、中樞神經感染(腦膿瘍、腦炎、腦膜炎)、代謝異常或障礙(如鈉離子過低、高或低血糖)、高血壓腦症、肝性腦症、貧血性腦症、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副腎上腺等功能異常)、重金屬中毒(如鉛等)、藥物中毒或過量(如重鎮靜劑、油溶性維生素--如A、D等,或含有抗組織胺的感冒藥)。
 
 
三、癲癇發作的影響與急救處理
 癲癇發作的影響,對一般人而言,以發作所帶來的意外傷害為主,這些包括有跌傷、摔傷(鷹架跌落)、撞傷(交通事故與車禍)、燙傷(煮菜、燒水、油炸)、溺水(盆浴、游泳)、咬傷(舌、唇)、窒息(發作時氣管被壓迫)、吸入性肺炎(唾液吸入)等。
 
至於發作本身也可能造成氧氣不足、內分泌變化、血液酸鹼度失衡、及代謝異常等現象,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性的醫療問題,尤其是在癲癇重積狀態(短時間內重複發作)時,影響更厲害,常常導致須緊急處理的醫療問題。
 
在急救方面,最重要的是維持呼吸道的通暢,趕快挖出口中的食物,假牙等,同時並將病人翻轉成側躺的姿勢,以便於唾液流出(以免嗆到、或吸入成肺炎),如病人衣著是高領或緊身的(包括領帶),則需儘快解開(剪開)或脫掉,其次應將周遭尖銳的物件挪開(以免抽搐時撞傷),此外也設法找衣物墊在病人下面(以免抽搐時撞傷),此外也設法找衣物墊在病人下面(以免抽搐時磨傷),至於放壓舌板並不是絕對需要,如要放,則要小心放好在臼齒間,不可滑到中間而將門牙推斷(這是很划不來的)。通常一次發作不超過3~5分鐘,如發作太長(超過10分鐘)、短時間內頻繁發作(30分鐘內發作3次以上)、或癲癇重積狀態,就需要送醫院急救。
 
如發作是局部的或是不屬於大發作的狀況,則比較不需要緊急醫療。
 
 
四、醫師對癲癇發作的處理原則
 首先醫師會詳細詢問病情以判別是否為癲癇發作,如是癲癇發作,醫師會馬上給病人服用抗癲癇藥物,同時進行身體檢查與神經功能評估,並安排一些檢查,以確定癲癇發作的病因,是否為繼發於全身性疾病或原發於腦部的病變;而且由於高齡層病人的癲癇發作病因比一般年輕病人較多樣而複雜,因此在安排檢查上就須多考慮各種狀況。
 
 
五、對確立癲癇發作的診斷與病因,須做那些檢查?
 癲癇的診斷主要靠臨床病史、神經身體檢查和腦波檢查。
 
臨床病史應由病人及曾經目睹發作的親友提供,包括對發作症狀的描述、發作時間、可能的誘因、家族有無癲癇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經過及心理社交方面的詳細情形。
 
神經身體檢查可查察有無神經缺憾或智能障礙,研判要否進一步檢查。
若懷疑為急性腦炎,應檢查腦脊髓液;若懷疑腦部有人結構性病灶,則要安排一些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掃描或腦血管攝影等。
 
腦波檢查可提供診斷及選擇藥物的根據,亦可評估治療的效果,為診斷癲癇不可或缺的工具。正確的診斷直接牽連到治療的效果,所以非常重要。
 
 
六、癲癇發作的治療
 對癲癇發作的治療,原則上先要控制癲癇發作,使它不再發生,同時儘快改善病人的健康狀況,然後去除癲癇發作的原因(或病因)。
 
使用一種抗癲癇藥物治療比較簡單,可避免藥物間的相互干擾,副作用較低,治療效果良好。一般而言,癲癇病人在服用一種抗癲癇藥物時,六至七成可以有效控制(完全無發作或發作次數大幅減少)。有些兒童良性癲癇,只要兩年不發作,便可考慮減藥,成年人則通常需要三至四年。這些病人半數以上在停藥後不再發作,所以癲癇並不是一定要終身服藥的。
 
一般而言,愈早開始有效治療,.就愈快可以試行減藥。減藥的速度一定要緩慢,太快停藥,癲癇容易復發。若有癲癇再發的潛在誘因,癲癇復發的機會便相對增加。治療癲癇的效果與下列五點有密切關係:
(1) 正確的診斷─腦波檢查對照臨床症狀;
(2) 適當及足量的抗癲癇藥物;
(3) 良好的服藥習慣─遵照醫囑服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
(4) 正常的生活習性─睡眠充足、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心情愉悅等;
(5) 避免誘發因素─不喝酒、不熬夜、避免聲光刺激等。
 
如果全都做到了,但仍然會發作,醫師便會作進一步的神經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磁振造影掃瞄」或「腦血管攝影」,了解腦部是否有結構性病灶,以便及早處理。
 
治療癲癇的目標,在於有效控制不再發作、沒有副作用、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若能掌握正確的治療方向,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此目標。難治性癲癇,就算使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只有少數可以有效控制。幸好,近年來新的抗癲癇藥物相繼出現,據報告有可觀的治療效果,對這些病人,多少帶來了希望。所以如果藥物治療真的無效,可以評估是否適合手術治療。
 
 
七、癲癇發作的預防與保健
 癲癇發作的主要預防工作是「減少腦部的任何傷害」,因此有些容易導致腦部傷害的疾病就須及早注意與及早治療,這些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症、痛風症、肝病、腎臟病等,而生活習慣與嗜好也要注意,飲良要均衡(建議多進食穀類、蔬菜、與海產魚)、不可酗酒、須戒煙、多運動等,而體重更應該維持在理想體重以下,不可過胖。
 
一旦已有癲癇,則須注意個人之誘發因素,並儘量避免,每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誘發因素,常見之誘發因素包括:
 
發燒、熬夜(睡眠不足)、酗酒、情緒不安(過度緊張)、生活懶散、過度饑餓、瞬間喝下大量的水、閃光刺激(有光敏感者)、月經期間(包括前、後)、懷孕期(部份病人)、合併服用其它藥物(如治流鼻水的藥、重鎮靜劑、部份抗生素、有些胃藥、有些抗癌藥等)、飲食不均衡(電解質不平衡)等。
 
以上只是就原則性的問題做個簡單的說明,在治療上還是請您與您的主治醫師好好討論,並與他充分配合,如此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快樂小藥師 的頭像
    快樂小藥師

    快樂小藥師 Im pharmacist nichts glücklich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