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痺,過去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有時可造成脊髓運動神經細胞的破壞,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自從1955年,不活動性小兒麻痺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 IPV)開始廣泛使用,小兒麻痺的病例遂大量減少。
控制小兒麻痺的疫苗有2種,一為口服活性減毒疫苗(oral live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又稱沙賓(Sabin)疫苗;一為不活動性病毒疫苗,又稱可沙克(Salk)疫苗。兩者之比較如表一。
沙克疫苗:採用注射接種,在1955至1962年之間廣泛使用的結果,使得小兒麻痺的病例大幅下降,在接受4次的沙克疫苗,即可使95%之接種者產生免疫力,由於流行病學的研究看來,沙克疫苗雖然減少小兒麻痺的流行,但接受此種疫苗注射後,仍有機會感染流行性小兒麻痺病毒或減毒的疫苗病毒,其他的不便,諸如非口服接種,初步免疫須多次接種,且多次加以接種,方能維持免疫力。
沙賓疫苗:口服減毒疫苗自1960年就開使廣泛的試驗,在1963年正式的使用三型的口服沙賓疫苗,初步接種三次,對於95%以上的接種者均可產生較長的免疫力,大多數在接受一次劑量之後,即可產生保護力。
沙賓疫苗主要的益處為:
  1. 經口服用比注射方便且容易接受。
  2. 產生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容易產生腸道的抗抵力。
  3. 抗原性強,服用一次即產生免疫反應。
  4. 極易有效的控制小兒麻庳的流行,疫苗的安全及效力已廣泛的使用證實。
表一
 
沙 賓 疫 苗
沙 克 疫 苗
優 點
1.口服、方便
2.具有腸胃道免疫力
3.抗原性強,免疫持久
4.控制地區性流行
5.安全、有效
 
1.無併發症
2.有效,免疫持久
3.可與白喉、百日喉、破傷風合併注射
缺 點
1.其他腸病毒在腸道
存在時,可干擾免疫
效果
2.產生疫苗相關的麻
1.須經常追加
2.無腸道免疫性
3.不能控制地區性
流行
 
 
在美國,小兒麻痺的罹患率從1952年每年平均有2萬個病例變成到1980至1994的每年平均只有8到9個病例。小兒麻痺的病例因疫苗的推廣而降低,但極少數的病例,口服沙賓疫苗以後,在接種及接觸人員發生麻痺現象,特別從1979年以後 在美國發生的本土病例都是跟沙賓疫苗服用有關。其中有45例發生在疫苗服用之正常人, 15例發生在疫苗服用之免疫缺損病患,40例發生在疫苗服用之接觸者,所以這些統稱為疫苗相關的麻痺(Vaccine-associated paralysis, VAP)。
因為這些疫苗相關的麻痺病例發生,加上美國從1979年之後,沒有野生種引起的小兒麻痺的發生和全球小兒麻痺的漸漸絕跡使得境外傳入機會的降低。所以美國疫苗防疫協會在1997年之後推鑑一種新的接種方法,在2、4個月大時先施打不活動性小兒麻痺病毒疫苗(IPV),12到18個月大時再口服一劑沙賓疫苗,然後4到6歲再口服一劑沙賓疫苗。如此的方法可以減少95%正常人的疫苗相關的麻痺,這是因為先施打二劑的沙克疫苗到口服第一劑的沙賓疫苗時,已可產生高度抗體保護效果,如此便可大大降低產生疫苗相關的麻痺病例的發生。而且之後的二劑口服沙賓疫苗可以產生腸道的免疫能力,大大的降低小兒麻痺病毒的傳染能力。
在美國的小兒科學會家庭醫學科學會,則推鑑1)連續的沙克疫苗加上沙賓疫苗,2)單獨口服沙賓疫苗,3)單獨施打沙克疫苗(表二)。上述三種方法由家屬和施打的醫生共同商量決定要為小寶寶施打何種方法,但基本上,是以第一種方法為主。若病人為免疫缺損的小孩,則選擇單獨施打沙克疫苗,若小孩會到小兒麻痺流行區域時最好選擇口服沙賓疫苗。
表二
時間
疫苗
二個月
四個月
12到18個月
4到6歲
連續沙克沙賓疫苗
IPV
IPV
OPV
 
OPV
沙賓疫苗
OPV
OPV
OPV
OPV
沙克疫苗
IPV
IPV
IPV
IPV
*OPV:沙賓疫苗;IPV:沙克疫苗
*若單獨服用沙賓疫苗,則第三劑的沙賓疫苗可能需要提前到6個月大時服用。
 
在台灣,因還是有可能感染野生種的小兒麻痺病毒,所以基本上還是以單獨口服沙賓疫苗為主,但若是在台灣的野生種的小兒麻痺病毒絕跡之後,或許可以考慮實行連續的沙克疫苗加沙賓疫苗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快樂小藥師 的頭像
    快樂小藥師

    快樂小藥師 Im pharmacist nichts glücklich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