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ucher disease高雪氏症 

高雪氏症(gaucher disease),其名取自發現此症之法國醫師P.C.E. Gaucher,是一種因葡萄糖腦甘脂酵素(glucocerebrosidase)活性之隱性遺傳缺乏,而導致溶小體(lysosome)存積異常,及引起sphingolipid glucosylceramide累積在網狀內皮系統的細胞內之疾病。

Image478(1).jpg 

病因學:


為一種少見的醣脂類貯積症,是因患者體內葡萄糖腦苷脂酵素
(acid B-glucosidase)基因的突變所引起的。

高雪細胞可在病人的脾,肝,骨頭及中樞神經系統發現,引起肝脾腫大,貧血,血小板減少,骨折,關節痛及神經病變。三個有關此病之臨床形式已經被提出,分別是第一,第二,及第三型。此三型是以其臨床的嚴重度及過程,及有無呈現神經併發症來區別,與任何實驗數據或分子標記並無直接關係。第一型是最常見的,且沒有精神或神經的問題,常見於猶太人。第二型常在嬰兒時期即出現,有致命的神經退化病變,常於二歲前就死亡。第三型開始於幼兒期,有輕微至嚴重的神經問題。此三型的高雪氏症其病因都一樣,是因缺乏可將葡萄糖腦甘脂分解的酵素。

此酵素主要負責將glucosylceramide分解成較小的分子,而此區的突變則使得醣脂類大分子新陳代謝無法順利進行,glucosylceramide的逐漸堆積在骨髓細胞及各器官,部份的個案還可能會堆積在腦部或神經系統,患者會有肝脾腫大、貧血、出血傾向及骨骼發育障礙等明顯症狀。
發生率:

目前台灣的盛行率不明;可能發生在任何地區或族群,在全球約有一萬名的患者。

第一型發生率為
1/40,000~1/60,000(猶太民族後裔帶因率為1/15)

第二型發生率為1/100,000(急性神經元病變型)

第三型發生率為
1/50,000~1/100,000(慢性神經元病變型或青年型)
臨床上表徵與分類:
特徵
第一型
第二型
(急性神經元病變型)
第三型
(慢性神經元病變型)
發病期
孩童期/青春期
嬰兒期
孩童期
脾臟腫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肝臟腫大
骨頭疾病骨頭危象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
+ → +++
存活期
6~80
~2
2~60
發生率
~1/60,0001/200,000
<1/100,000
<1/500,000
遺傳模式:

為一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位於1q21父母親雙方各帶有此一缺陷基因,不分性別,每一胎皆有1/4機率可遺傳此症。

治療:

骨髓移植
已有多年成功治療的歷史,此療法的效果良好,可以改善原本已經堆積在細胞中的葡萄糖腦甘脂glucosylceramide的量,使得原本的症狀減輕症狀或停止惡化。而接受治療前提必須要找到適合的骨髓捐贈者。且必須要承擔10%~25%移植可能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酵素取代療法
1990年開始使用,方式是將修正過的酵素經由靜脈注射此症患者身上,此針劑內容現在大多經由實驗室基因人工合成(如Cerezyme,大約兩個星期施行一次,一次費時兩小時。在酵素治療五至十年後,大部分的病患都有進步,但是其它的症狀(如骨骼、敗血症、肺性高血壓)還是會發生,所以還需輔助性治療。
此療法的缺點則是在於患者需終生施打此種針劑,另外此種針劑亦非常昂貴。現今針對一種稱為
Zevesca藥物進行試驗,此藥物採口服方式。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過的適應症只適用於無法接受酵素治療(ERT)的病患(只會過敏而非不想打針)。
關節置換術
患者的生活品質可以經由醫療和手術程序來改善
基因療法
此症內臟與骨骼病變的問題可以考慮以幹細胞的轉植來治療。先由患者身上注射
G-CSF,以刺激骨髓釋放幹細胞至血液中,接著就蒐集患者血中的幹細胞,集中之後,將健康、正常的基因植入患者的幹細胞中,再將這些校正後的幹細胞放回患者的骨髓中。現於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高雪氏症診斷與治療」計畫下,正進行臨床試驗階段。
診斷:
此症已完成人體第一號染色體上的基因定序,目前國內已有幾家醫學中心可行基因病變檢測,可藉由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進行;酵素活性測定與基因病變分析可應用於產前遺傳檢查,以避免家族中遺傳疾病的再發。

預後:
若為第一型且發病期較早的患者預後並不好,因其肺臟、肝臟及骨頭皆已受到嚴重影響;而第一型發病期較晚的患者其生命期則與一般人無異。第二、三型之預後也不好。

http://www.gaucherdisease.or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樂小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