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張圖嗎?
這道藍光,如果射到你的眼睛,可能會害你眼瞎,射到你的腦袋,可能會害你腦殘。
這是今天我看到最誇張的新聞了:
之後還有另外一篇,雖然好一點,但是還是錯誤百出
這大概也可以歸類為翻譯上的錯誤,就像這篇一樣:
安瓶是什麼?
藍光確實會傷害眼睛,我之前也有跟各位提過:
看綠色為何對眼睛好?
但是所謂的藍光:blue light跟影音光碟技術上的藍光Blu-ray,卻是不同意義的東西,如果寫成英文應該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
可能之前寫的太過深奧,所以在這邊重新跟各位簡單解說一下:
光,用波的性質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而中間那個像彩虹一樣的,我們稱作為可見光:
而可見光剛好又可以用稜鏡將他分成不同顏色:
顏色 | 頻率 | 波長 |
---|---|---|
紫色 | 668–789 THz | 380–450 nm |
靛色 | 631–668 THz | 450–475 nm |
藍色 | 606–630 THz | 476–495 nm |
綠色 | 526–606 THz | 495–570 nm |
黃色 | 508–526 THz | 570–590 nm |
橙色 | 484–508 THz | 590–620 nm |
紅色 | 400–484 THz | 620–750 nm |
這樣的表格你應該就可以知道,藍色光的波長是落在476-495nm的區段。
好的,接下來我們要講影音科技的部分:
以往你可能對於VCD或是DVD等光碟片有印象,這類型的紀錄載體,是用發光二極體光束將資料訊號刻在光碟的表面塗料上面:
所以根據光束的種類和燒錄的方式,就會有資料記錄容量的差異:
你可以看到上圖,CD-rom就間距比較寬,刻錄的痕跡比較少,dvd就間距比較密,刻錄的痕跡比較多。
目前DVD使用的技術,就是所謂的紅光雷射,
而今天要講的新技術,就是藍光雷射:
從下面這張圖就可以發現差別了:
所以簡單的說:藍光(Blu-ray)或稱藍光光碟(Blu-ray Disc,縮寫為 BD),是利用波長較短(405nm) 的藍色雷射讀取和寫入數據,並因此而得名。
而一般熟知的 DVD 讀寫頭為發出紅色雷射 (波長為 650nm)來讀取或寫入數據。
波長越短的雷射,能夠在單位面積上記錄或讀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藍光大幅的提高了光碟的存儲容量。
這邊的藍色雷射是由Indium gallium nitride所發出的,其實是偏紫色的光束,不過因為色彩相近,我們還是叫他藍光。
所以這樣你大概知道了:
1.藍光是用藍色的雷射進行資料的讀寫。
2.所謂的藍光,在光碟上是一種規格的名稱,不是指他釋放出的顏色
3.藍光就是藍光(藍光光碟),DVD就是DVD,並沒有所謂的藍光dvd。
雖然我常常強調「刀子很鋒利,但沒叫你拿去殺人」的「使用者造孽」哲學,但是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出問題的並非是那個叫做藍光的光碟,而是看藍光光碟的使用者。
過度的使用眼睛才是造成他眼睛受損的原因,跟那個光碟本身沒有關係。
不過其實這樣的錯誤科技知識,你在網路上簡單搜尋一下還真不少:
mp3也是一種規格,不是一種機器或是一種生活模式,所以mp3本身也不會對你的身體造成損害。
你可能會想,可是看螢幕、用行動裝置真的會傷害眼睛呀,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從(RingoGeek 蘋果科技部落)裡面找了這個圖片給各位參考:
所以你可以知道,你看到畫面上的所有顏色,都是由光的三原色合併調配而成的,再補一張ipad的背光模組給大家參考:
所以只要是光,不管是什麼光,或多或少都會造成眼睛的耗損。
(所以我也常推薦身邊的朋友帶太陽眼鏡:正確選擇太陽眼鏡)
其實這樣的知識,國中高中你一定學過,所以在這邊我想要給各位幾個很重要的概念:
對於科學來說,最重要的兩個因子,就是:數值化和再現性。
而對於學問知識來說,也有三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
- 思考
- 驗證
- 拿來用
最近剛好看到劉醫師寫的文章(大腸包小腸),我覺得很有道理,跟大家一起分享:
如果知識學了沒有用,就跟最上面那張畫面是一樣的道理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