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好拿到洗耳機的樣品機,所以貼幾張照片和簡介給大家瞧瞧。
另外提醒各位一件事,洗耳機和洗鼻機不一樣,洗耳機在歐洲是需要有合格的醫師或是操作員才可以使用的,所以千萬不要自己隨便買回家自己用。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第二代的機型,
外觀構造很簡單,就是一個水槽加上一台機器運作本體,然後外邊有一個洗耳朵的桿子會將水流出。
然後左手邊有一個懸扭,控制開關,右手邊有一個是水柱強度控制。中間是電量顯示,沒錯,他就是裝電池的。
另外有一個腳踏板,就像一般的手術儀器一樣,是用腳踏板來驅動的。
這是洗耳桿,他就是接在水流出的地方,然後扣住,就可以使用了
第二代和第一代比較大的差異,除了顏色以外,就是洗耳桿多了倒勾,可以比較穩固的固定在儀器上面,避免因為水柱的壓力飛出。
另外,洗耳桿是拋棄式的,所以用完之後,就是丟棄,每一支也都會用無菌包裝裝起來。
這就是第一代的機種了,附帶說明一下,那個接洗耳桿的管子上面有一個按鈕,並不式按下按鈕洗耳桿就掉下來,那是中斷水柱的按鈕。
水是水箱底部
看一下,其實是有一個防水的橡皮墊。
這台機器真的要說缺點,大概就是沒有控溫裝置吧!因為人的耳道內對溫度其實滿敏感的,溫差如果一下子過大,就會讓耳朵很不舒服,而且也會引起頭暈。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關於耳屎的知識要跟大家說明,因為種族的病童,所以外國人的耳道內,多半是濕濕的,所以耳屎也是濕性的。
但是對於台灣人來說,我們的耳朵內耳屎多半是乾性的,所以外國人如果有耳屎堆積時,比較少像我們用甘油或是耳藥水一直滴,然後過幾天在去找醫師西出來,他們比較會建議用沖耳機。
如果你想懷念一下洗鼻機,可以參考這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