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妝是很多女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不過,對於卸妝產品來說,大家可能比較熟知卸妝油,或是卸妝乳液。
其實這類型的產品,就是利用同類互溶的原理,利用簡單的極性比較高一點的油類,去溶解彩妝,然後再用水將卸妝油清除掉,
這樣類型的卸妝產品,也可以稱作介面活性劑
生活中其實也有一個東西,妳非常熟悉,也是這類型同時具有親油性和親水性的的介面活性劑
是的,妳小時候實驗課一定做過,他就是肥皂:
最標準的肥皂,就是將脂肪酸和氫氧化鈉放在一起,然後加上酒精進行皂化,接著就會產生出肥皂和甘油,因為這些都是溶於水的,所以要在利用鹽析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肥皂了。
所以肥皂其實就是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加上一個大大的頭,尾巴的部份來自脂肪酸,也就是親油基,頭的部份來自氫氧化鈉和酒精的作用,因為在水中鈉離子會脫離,留下的的部份就會親水,所以就是親水基。
這樣的結構產物,我們也叫他脂肪酸金屬鹽,或是硬脂酸鈉。
但是肥皂有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就是因為是由氫氧化鈉所製成,所以他的pH會偏高,也就是呈現鹼性,如果用在工業上面,是無傷大雅,但是用在人體肌膚上面,儘管正常肌膚是可以在一小時左右自己調控回正常的pH,但是對於敏感性肌膚的人來說,就容易造成過敏、紅腫、脫皮或是發炎了。
所以人類又發明了一種新東西,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或月桂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NaC12H25SO4,
有注意到嗎?換湯不換藥,其實他也是一條長長的尾巴(親油基),加上一個大大的頭(親水基)
有些教科書或是翻譯會將他誤寫成十二烷基磺酸鈉,沒有這名稱。
此成分在一段時間當中被謠傳為致癌物,美國化妝品及衛浴、芳香劑協會(The Cosmetic, Toiletry, and Franrance Associaton )因此公開在其官方網站(www.ctfa.org)上澄清,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此成分會導致癌症。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亦作如此表示。高劑量的此物質確實可能會刺激皮膚,然而在一般衛浴產品中作為發泡劑使用時濃度有限,並且是合乎世界各國規範的。
好的,複習完化學,要進入今天的主題了,
卸妝,就像之前跟大家提過的雙性卸妝水一樣:油水分離的卸妝液
也是利用親水和親油的不同,將彩妝(油脂)用水從臉上分離開來,
所以我們今天,就用一種特殊設計的水,因為他同時也具有親水基和親油基,會形成一種叫做Micelle的微膠體,將油脂包覆在裡面,達到卸妝功能,但是他還是水份。
就像是圖畫這樣,只不過他不是單一的將油脂吸附住,而是很多微小的親水親油基將油脂包起來,
先看影片吧:
接著我們繼續解釋:
Micelle,不管你喜歡叫他微胞,膠束或是微膠粒,其實就像是剛剛跟大家解釋很久的介面活性劑結構,當界面活性劑溶於水後,
低濃度時界面活性劑分子會被水分子包圍而呈現單體(Monomer)游離態,之後分子中的親水基會被水吸引,而親油基則會被水排斥,最後界面活性劑分子會分佈於溶液表面,其親油基端會伸向空氣,而親水基則會偏向水溶液中(如下圖所示)
當界面活性劑的濃度繼續增加,溶液內的界面活性劑分子中的長鏈親油基會藉由分子間吸引力而相互締合結構成團,而親水基團則會與水分子吸引而轉向水中而形成聚集體,當界面活性劑溶液的濃度達到一定濃度後膠束(微胞或微膠粒)開始形成。
濃度越高形成的膠束也越多越大,當膠束開始形成時的界面活性劑濃度就稱為臨界膠束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而使用界面活性劑時必須超過CMC值才能充分發揮清潔性能。
最後,再補充一個圖片給大家看看:
其實這樣類型的產品,也有很多用在藥物上面,尤其是針劑,例如liposome,就用在很多化療藥的針劑上面。